<sup id="s6kiq"><small id="s6kiq"></small></sup><rt id="s6kiq"><center id="s6kiq"></center></rt>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畢業論文 > 大學論文

甲午戰爭中日兩國的戰備情況

來源:學術堂 作者:邵慕胤
發布于:2022-11-15 共7994字

摘 要

  本文主要通過對比來說明中日雙方的戰備情況。首先通過比較兩國的國情,從政治制度方面入手,雙方為抵御外辱,振興國家作出的努力,為這場戰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再從海戰入手,從兩國海軍在戰爭中的表現來分析雙方的戰備,比較雙方海軍建設的一些情況,通過細節看差距。

  關鍵詞:中國;日本;變革;海戰

The war preparedness situ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for JiaWu war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shows the war preparedness situ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through thecontrast.First comparison both countries national condition,and obtains from the political systemaspect, both sides for the resistance outside the shame, the endeavor which the promotioncountry makes, has laid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is war; Again from naval battle obtaining,analyzes the bilateral war preparedness from both countries navies' in war performance, show thedisparity through the detail constructs on some situ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bilateral navy.

  Key word: China;Japan;transforms;the naval battle

目 錄

  前言
  一、戰前兩國國情
 。ㄒ唬┤毡緡槊髦尉S新
 。ǘ┲袊鴩檠髣者\動
  二、從海戰看戰備情況
  總結
  參考文獻

  前言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僅對中國和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也推動了東亞政治格局的變化。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戰敗告終,中國最后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在中國人眼中,被西方列強擊敗,還能以對方船堅炮利,自己技不如人以自慰。然而泱泱大國居然被自己向來看不起的小小島國擊敗,這使中國人感到巨大的震驚的同時,也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猛醒,中國到底輸在什么地方。

  甲午戰爭其實就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打敗了落后腐朽的封建專制國家中國。

  戰爭是檢驗國家實力的重要手段,是對一個國家的政府的運轉能力,國民素質等全方面的考驗,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靠一套先進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來維持。我們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中日兩國對戰爭的準備情況來看,這次戰爭的勝負在戰前就已經可以作出判斷。國內外研究甲午戰爭的著作頗豐,在此不一一列舉。本文將依據史料,并結合相關著作,對戰前兩國戰備的問題略加引申。

  一、戰前兩國國情

 。ㄒ唬 日本國情 明治維新

  19 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當時,日本國內人民對幕府的黑暗統治十分不滿,反抗活動時有發生,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一些資產階級化的地主和下級武士對自己政治上無權的現狀也非常不滿。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幕府的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美國是第一個叩開日本大門的國家,1853 年 7 月 8 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理(Ma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1858)率 4 艘軍艦駛抵日本江戶灣的浦賀港,要求日本幕府同美國締結通商條約,德川幕府在武力威脅下,與 7 月 14 日被迫接受了美國的國書,約定早第二年答復美國的條件。隨后佩理率艦隊離開日本。次年 2 月 11 日,佩理率艦隊再次江戶旁,以炮艦外交,迫使日本于 3 月 31 日簽定了《日美親善條約》。條約規定日本開放下田、箱館兩處港口;美國船只可在以上兩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糧食等物品的供應;美國的貨物在日本交易享有最惠國待遇;美國可以派遣領事官員駐下田等。

  由于美國軍艦都漆成黑色。因此日本人把美國艦隊闖入日本叫做“黑船事件”。

  美國叩關從日本得到好處之后,其它列強紛紛效仿。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相繼迫使日本簽訂相同性質的條約。列強可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議定關稅權、永久居住權等,并增開港及開放城市。這樣日本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西方列強的入侵,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激化了民族矛盾。而腐朽的幕府無力保護日本約定權,而對人民的反抗進行了殘酷的鎮壓,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為了反對外來侵略和推翻腐朽的幕府統治,19 世紀六十年代以薩摩、土佐、長州等地方大藩為主的下級武士,發動了“尊王攘夷”運動,隨后又發展為“倒幕運動”一八六八年一月,以下級武士為領導的倒幕勢力,利用人民起義對得川幕府的沖擊,發動政變成功。在“王政復古”的口號下,幕府將軍得川慶喜被迫將政權交還給天皇睦仁。一八六八年(明治元年)八月建立起以明治天皇為首,由下級武士改革派掌權的地方資產階級聯合專權的政權--明治政府。

  明治政府成立后,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三大政策。其實質就是向西方學習,把日本建設成為資產階級近代化國家。

  對于三大政策,由于本文的側重點在于介紹戰備情況,我們著重介紹一下其中的“富國強兵”政策。“富國強兵”主要是實行軍事改革。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絕對效忠天皇的新式軍隊。

  因此,明治政府一建立,就在“武國”方針指導下,制定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其矛頭直指朝鮮和中國。所謂“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大陸政策”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國策。“富國強兵”是這一國策的具體措施。一八九四年爆發的甲午戰爭則是“大陸政策”的具體實施。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后狀況,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保留了較強的封建殘余勢力,維新運動的領導者是些資產階級的下級武士,繼承了以崇尚殺伐征戰、窮兵黷武為榮的武士傳統。鼓吹以武力為立國的基礎,夢想征服世界。因此,日本明治政府在走上資本發展道路的同時,也開始走上了一條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ǘ┲袊鴩 洋務運動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處于清王朝的統治下,那時已處于封建社會的晚期,各種社會弊端已經顯現。清王朝的統治危機四伏。

  從 18 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康乾盛世條越猶在,但吏治敗壞、賄賂成風;軍隊裝備陳舊,戰斗力低下;國庫空虛;入不敷出。這種情況使階級矛盾激化,加深了統治危機。

  正當清朝衰落之時,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19 世紀上半葉,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幅員遼闊的中國成為英國理想的侵略目標。英國最終借助鴉片貿易造成的兩國矛盾發動戰爭,并擊敗落后的中國,迫使中國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其他列強爭相進入中國,中國的主權遭到嚴重破壞,并逐漸為半殖民地國家。鴉片戰爭使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及自身的落后,他們開始放眼世界,探索新知。

  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了。尤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部一些頭腦比較清醒當權者,如恭親王奕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列強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一結束,曾國藩.就提出:“此次款議雖成,中國豈可一日忘備?……目前夷力以助巢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

  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從中央到地方的實力派,這些希望通過興辦洋務達到富國強兵的官僚及一批開明人士,由于他們的思想主張基本一致,于是就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一個勢力相當大的政治派別,我們習慣上稱其為洋務派。洋務派一形成,歷時 30多年的洋務運動拉開序幕。

  這場洋務運動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號。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設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建立的天津機器總局及張之洞建立的湖北槍炮廠等。

  洋務運動后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從 19 世紀 70 年代中期,洋務派開始籌劃海防,提出十年內立幾支海軍的倡議;重要艦船向英德兩國購買,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總局建造。到 80 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尤以北洋艦隊實力最為雄厚。關于中日雙方的軍隊建設,接下來我們將作詳細探討。我們可以看出,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內部一些有識之士通過掀起一場洋務運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對軍事方面的側重,確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軍隊的裝備,提高了戰斗力。一直以來,我們說洋務運動是失敗的,其根據就是甲午戰爭中國大敗。當然,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也是標榜“自強”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但本人認為二者之間不可完全等同,洋務運動確實留下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洋務運動創辦了一大批軍事企業以及后來作為輔助軍事工業而建立的一批民用工業,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我們不妨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國或許會敗的更慘。我們不可因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而徹底否定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畢竟沒有完成“御侮”的使命,中國又一次倒在了列強的槍口下。又一次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發生這一切歸根到底在于清政府的腐朽,一棵根基已經腐朽的大樹,我們還能指望它長出什么樣的果實呢?

  二、從海戰看戰備情況

  甲午戰爭是從海戰開始的。1894 年 7 月,日本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端。8 月,清政府迎戰。這一年是農歷甲午年,所以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甲午海戰是這次戰爭的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是左右了這場戰爭的勝負。豐島海戰拉開了海戰的序幕。之后發生的黃海海戰則是這場海戰的轉折點,海戰以中國北洋艦隊的失敗而告終。從此日本海軍奪取了制海權,戰場的主動權轉向日本,有了這條海上生命線,日本人就可以毫不顧忌的將軍隊物資運往中國,將戰火燒到中國各地。相反,中國無力切斷日本的戰爭補給線,只能被動防御,處處挨打。

  當然要想掌握制海權,還得取決于海軍的實力。我們就通過對比雙方的海軍發展情況,來看兩國在軍事上的準備,達到窺一斑見全豹的效果。

  首先要申明,我們所說的海軍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海軍的發展戰略,官兵教育、后勤保障、部隊編制及武器裝備等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本此我們重點探討一下雙方的艦只裝備情況,從這最顯而易見的方面來看問題。

  1.日本海軍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力量。

  因此,明治政府成立后,尤為重視海軍的建設。

  明治維新前,日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海軍,自由各藩自造或外購的一些小型艦只,實力微乎其微。1868 年,天皇睦仁參加在大阪天保山灣舉行的觀艦式,當時接受檢閱的只有 6 艘艦只,共計 2452 噸。僅靠這些家當顯然是無法“開拓萬里波濤”的。因此,明治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海軍擴張計劃。1875 年 5 月,日本向英國訂購“扶桑”號裝甲巡洋艦和“金剛”、“比睿”號巡洋艦,并于 1878 年交付日本,此三艦加上日本自造的一批艦只,使日本海軍向近代化轉形。此后,日本一直以中國海軍為假想敵,加緊擴充海軍。

  為了從火力和速度上壓倒中國海軍,1892 年,日本又向英國訂購了“吉野”艦,時速 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外購先進軍艦的同時,不忘提高本國的造艦能力。例如,為了提高橫須賀海軍工廠造鋼殼軍艦的能力,日本海軍省有計劃的將 1609 噸的“八重山”通報艦首先安排在該廠試制,并于 1890 年順利交艦。

  之后,開始生產排水量達三、四千噸的“橋立”號海防艦和“秋津洲”號快速巡洋艦。

  經過明治政府的苦心經營,日本海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至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已擁有大小軍艦 31 艘、魚雷艇 24 艘,排水量達 61373 噸 1。成為一支可以與中國海軍一較高下的海上力量。黃海海戰日方參戰艦只詳情如下表:

表1

  2 中國海軍

  前面提到,洋務派從 19 世紀 70 年代開始籌劃海防,準備建立一支新式海軍。實際上促成清廷下決心整頓海防的導火索也與日本有密切聯系,1874 年發生了日本入侵我國臺灣的事件,結果日本勒索了清政府 50 萬兩白銀后才罷兵。這一事件大大刺激了清政府,籌劃海防的議論隨之興起。經過籌劃,1875 年 5 月清廷任命沈葆楨和李鴻章分別督辦南、北洋海防事宜。海軍艦只除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總局制造外,主要購自英、德兩國。

  至 1894 年,分別建成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共有艦船六七十艘,已具有相當規模。

  其中北洋艦隊是清政府建設的重點,也是中國海軍的主力,從它創辦到甲午戰爭中覆滅,其間始終由李鴻章一人掌管,是李鴻章經營最久、耗費最多、也最為得意的一項洋務事業。李鴻章本人也將北洋艦隊視為私人財產,將其作為維系自己集團利益,與清廷討價還價的籌碼?梢哉f,北洋艦隊從誕生到毀滅是洋務運動興衰的一個標志。

  李鴻章在 70 年代主要向英國購買艦船,自 80 年代起逐漸轉向德國購買。北洋艦隊的主力鐵甲艦“定遠”、“鎮遠”及 8 艘巡洋艦中的“濟遠”、“經遠”、“來遠”三艦都購自德國。至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擁有軍艦 25 艘(不包括魚雷艇及輔助船只),官兵四千多人。北洋艦隊已成為一支實力較強的近代海軍。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參戰艦只見下表:

表2

  比較兩表可看出,雙方參戰艦只都是 12 艘。在巨艦方面,中國優于日本,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艦,排水量均為 7335 噸,而日本最大的軍艦排水量僅為 4278 噸,相差 3000 多噸。但除去兩艘巨艦,北洋艦隊其余艦只都在 3000 噸以下。而日本艦隊除“赤城”號炮艦僅 622 噸以外,其余軍艦大都在三四千噸之間。所以,從平均來看,日本軍艦的噸位要大于北洋艦隊。

  從航速上比較,北洋艦隊最快的“致遠”、“靖遠”兩艦均為 18 節,而日本方面航速18 節以上的軍艦達 5 艘,其中“吉野”號航速高達 23 節。北洋艦隊也處下風。

  再比較雙方的火力,表中只列出火炮數量,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艦各擁有 305 毫米主炮 4 門,十分兇悍,除兩艘“廣”字級外,其余各艦主炮口徑都在 200 毫米以上。日本為了對付中國“定遠”、“鎮遠”兩艘巨艦,先后建造了“嚴島”、“橋立”、“松島”三艘大艦。這三艘軍艦專門為對付“定遠”、“鎮遠”而設計建造,特別讓人注意的是,這三艘艦各配備一門 320 毫米主炮,以便在火力上壓制“定遠”、“鎮遠”艦。

  其余日本各艦的主炮口徑大都在 200 毫米以下。但日本在中等口徑的速射炮上占有明顯優勢,如上面提到的三艘日艦除有一門 320 毫米主炮外,還各擁有 11-12 門 120 毫米口徑的速射炮。這些速射炮射速快,火力兇猛,在實戰中對艦船造成的損傷往往要比射速低,精度差的主炮大,而北洋艦隊各船只有 2 門 150 毫米的艦炮。

  所以從裝備上看,北洋艦隊不占任何優勢。我們說,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遭遇到日本艦隊的襲擊時,如果指揮官能指揮有方,廣大官兵上下一心,拼死一戰的話,黃海海戰的結果也許不會那樣悲慘。但不幸的是,北洋艦隊在這兩方面都輸給了日本。我們在此不否認廣大官兵的英勇行為,在海戰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他的事跡大家耳熟能詳。在打光所有炮彈后,他指揮軍艦撞向日艦,希望與日艦同歸于盡,不幸軍艦被日艦魚雷擊中,與艦同沉,壯烈犧牲,其行為可歌可泣。但部分官兵的英勇行為并沒有扭轉海戰失利的局面。這既是北洋艦隊的不幸,更是中國的不幸。

  那北洋艦隊官兵的素質到底如何,從一些事情中我們可以想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一個故事就是戰前一個日本軍官在考察北洋艦隊基地時,看到有水兵把被子涼在軍艦的主炮管上,于是此人斷言日本海軍可以戰勝中國的這支王牌艦隊?赡芫褪菑倪@時起,日本人逐漸打消了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感。這一事件從表面上看好象只是軍容、軍紀問題,反映了北洋艦隊管理不善。但從根本上體現的是一支軍隊的品質,對一個士兵來說,武器就是生命。愛惜自己的武器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支把被子曬在炮管上的海軍,它的戰斗力可想而知。在這名日本軍官眼中,這些水兵可能只是一些拿著現代化武器,又不懂得利用的烏合之眾。有件事很能說明問題,黃海海戰剛開始,旗艦“定遠”發第一炮時,火炮巨大的后坐力居然把艦橋震塌,正在艦橋上督戰的提督丁汝昌跌落負傷。剛一開戰,艦隊司令居然被自己的大炮震傷,致使艦隊暫時失去指揮,這在海戰史上可謂笑話。由此可見北洋艦隊平時訓練水平和對軍艦的保養維護之差。旗艦尚且如此,其他艦只的狀況可想而知。這樣的軍隊在戰爭中往往出現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現象。戰爭的進行也證明了這一點。黃海海戰中,部分艦只在遭受輕微損傷,本可堅持作戰的情況下,擅自脫離戰場,“當酣戰時,自‘致遠’沖鋒擊沉后,‘濟遠’管帶方伯謙首先逃回,各船觀望星散。日船分隊追趕‘濟遠’不及,折回將‘經遠’攔截擊沉。”“‘廣甲’管帶吳敬榮隨‘濟遠’逃至三山島東擱淺…”。從中我們可看出一些高級軍官畏敵脫逃的行為,致使“定遠”、“鎮遠”等其余艦只遭到優勢日艦的圍攻,使勝利的天平倒向日本一方。

  同時,北洋艦隊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火炮的命中率低下,且出現了彈藥不足及炮彈質量的問題。而炮彈的問題直接導致射速降低,加上炮手的技術因素,致使整個艦隊的火炮命中率大大低于日本聯合艦隊,即使命中日艦也無法重創其身。這也正是海戰結果北洋艦隊 5 艘沉沒,而日本聯合艦隊雖多艘艦只遭重創,卻一艘未沉的重要原因。

  實戰是檢驗戰備的唯一途徑。北洋艦隊在戰爭中的整體表現比較拙劣。它沒能完成保衛海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使命。通過北洋艦隊這個縮影,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的戰敗其實在戰前就已埋下禍根,是自己鑄成的錯誤斷送了國家的命運。

  應該承認北洋艦隊在 1888 年成軍時,是比較先進的。但自成軍后,北洋艦隊的序列中再未增添任何新式戰艦。后來,由于海軍經費被慈禧太后移作修建頤和園之用,連槍炮彈藥也停止購買了。中國的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用來修園子,而日本皇太后卻帶頭捐出私房錢建海軍,這就是差距。統治集團的消極態度加上艦隊自身的問題,大大損害了北洋海軍的戰斗力。清朝最高統治者對戰爭的迫近如此麻木不仁,自然也就談不上象樣的備戰了。

  我們可以看出,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根源在于腐敗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帶來的弊端,這些弊端使清政府的各項挽救措施都徒勞無功,北洋艦隊先進的軀殼內包裹著的只是腐敗的封建土壤。先進的武器要先進的大腦來用,才能發揮作用。

  三 總結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戰后簽訂的《馬關條約》極大的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列強,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從另一個角度看,巨大的民族危機也促使中華民族思想上的大覺醒,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一些有識之士失望至極,他們肩負起了“救亡圖存”的使命,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加快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反觀日本,通過戰爭從中國獲得了巨額賠款,并且侵占了中國的臺灣。對中國的掠奪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更加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給中國及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甲午戰爭已過去一百多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今天回顧這場戰爭并不是要記住仇恨,而是要從這場失敗的戰爭中吸取教訓,使我們的國家不再遭受欺凌。讓這失敗的痛苦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萬峰.日本近代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4,36.
  [2]關捷、唐功春、郭富純、劉恩格.中日甲午戰爭全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6-472.
  [3]孫克復、關捷.中日甲午陸戰史[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4]外山三郎[日].日本海軍史[M].龔建國、方希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29.
  [5]顧廷龍、葉亞廉.李鴻章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22.
  [6]孫克復、關捷.中日甲午海戰史[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7]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M].上海:三聯書店,2003.
  [8]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M]卷12.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58.
  [9]夏東元.洋務運動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10]戚其章.北洋艦隊[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11]戚其章.甲午戰爭國際關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李侃、李時岳、李德征、楊策、龔書鐸.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124-213.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日韩黄片一区免费视频,中文乱码字幕无线观看,国语91自愉自愉自产,国产成人a无码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