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s6kiq"><small id="s6kiq"></small></sup><rt id="s6kiq"><center id="s6kiq"></center></rt>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文學論文 > 近代文學論文

論徐卓呆小說的哲理意蘊

來源:學術堂 作者:朱周瑜
發布于:2023-02-22 共12998字

  內容摘要: 徐卓呆是 20 世紀初中國文壇著名的滑稽文學作家,其滑稽小說具有獨特的哲理意蘊,主要表現在:人的意識的萌發、對人的精神困境揭示以及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探討三個方面。徐卓呆小說的哲理意蘊是通過幽默滑稽的審美形式呈現,因而形成了既不同于新文學作家又不同于其他通俗作家的顯著特色。其小說創作對“第一次人的發現”和當下的通俗文學創作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徐卓呆;滑稽 ;哲理意蘊 ;人的發現

The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in Xu Zhuodai's Novels

  Abstract:Xu Zhuodai is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of comic literature in early 20th century.His comic novels have some uniqu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mainly display in the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germin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the revelation of humanspiritual plight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The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his novels are presented through comical and humorous aestheticform. Thus it makes him different from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and other popular writers withhis remarkable features. His novels' creation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both“the first human discovery” and the present popular literature creation.

  Key words: Xu Zhuodai ; comic ;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 human discovery

目 錄

  一、引言

  二、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具體內涵

 。ㄒ唬┤说囊庾R的萌發

 。ǘ⿲θ说木窭Ь车慕沂

 。ㄈ⿲θ“存在”意義的探討

  三、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滑稽呈現

 。ㄒ唬┬≌f界的卓別林

 。ǘ┗膶徝捞刭|

 。ǘ┗澈蟮膰烂C

  四、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價值評騭

 。ㄒ唬⿲“第一次人的發現”的意義

 。ǘ⿲Ξ斚峦ㄋ孜膶W創作的啟示

  五、結語

  參考文獻

  一、引言

  文學即人學,所謂哲理意蘊是指對“人”深層次的思考與表現。徐卓呆(1880—1961)早年曾留學日本學習體育,歸國后創辦中國最早的體操學校。后轉向新劇,開我國新劇之先河,同時徐卓呆還翻譯過一些歐美小說,后來主要致力于小說創作,其中以滑稽小說為主。憑借著留學生的開闊視野、戲劇創作的技巧積累以及外國小說的啟發,徐卓呆終成一代滑稽文學名家。早在1923 年鴛鴦蝴蝶派作家嚴芙孫就指出:“他(筆者注:徐卓呆)的小說,往往在滑稽中含著一些真理,這是他一種特質。”次年,民國著名編輯人趙苕狂在《徐卓呆傳》中用“雋永有味,彌含哲理,實能脫盡尋;≌f窠臼而自成家數者”來評價徐卓呆小說的審美特質?梢哉f,徐卓呆小說的滑稽幽默,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嬉笑怒罵,插科打諢,而是以“現代”的視野去觀照作為個體的“人”,這不同于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作為群體的“民”,因此是具有現代性質的哲理性。這也是他區別于其他的鴛鴦蝴蝶派作家的一大特色。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徐卓呆小說的哲理性審美特質及其價值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雖然在其后的文學史研究中有所涉及,如范伯群主編的《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范培松主編的《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都將徐卓呆列為專門章節,對徐卓呆創作有較為全面的梳理,“哲理性”也受到一定關注,但也只是列舉徐卓呆若干作品泛泛而語,并未深入探討。這在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徐卓呆小說的現代性價值和文學史地位,不能不說是徐卓呆小說研究的一大缺憾。故本論文試圖深入挖掘徐卓呆小說的哲理意蘊,探索其滑稽的審美形式,彰顯其深刻的審美價值和獨特的文學史意義,以期豐富、推進當下徐卓呆的小說研究。

徐卓呆

  二、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具體內涵

  徐卓呆創作小說有一定的理論自覺,他認為滑稽小說“最好是情節很滑稽,又極自然,其中還含著一點深意”。“情節很滑稽,又極自然”是其小說的審美特征,“含著一點深意”,即小說的哲理意蘊,這是徐卓呆滑稽小說創作的出發點,也是其小說至今仍有價值的重要因素。其小說的哲理意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ㄒ唬┤说囊庾R的萌發

  莎士比亞曾說:“人是萬物之靈長”。然而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人”卻長期被遺忘。

  在歐洲中世紀,“人”的光輝都是被神的至高權威所遮蔽,個人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上帝。直至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在與教會的神權斗爭中,“人”才真正被發現,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進步。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個體”同樣是處于被忽視,被壓抑的狀態,形成了“‘社會’對‘個體’的極權主義的籠罩”的文化氛圍。而在晚清這一新舊嬗變時期,徐卓呆小說的可貴之處,恰恰體現在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凸顯上,這也正是其小說的哲理性鮮明表現。具體而言,徐卓呆小說中“人”的意識的萌發主要體現在其對“人”的存在的關注,它指向兩個維度——個體的“人”和下層的“人”,這兩個維度代表不同的內涵而在文本中又是高度融合。這種關注,迥異于中國傳統小說中“才子佳人”的俗套模式,是注入新思想的有現代意義的表達。這一方面的代表作有《賣藥童》(1911 年)、《婚姻問題》(1924 年)等。

  《賣藥童》是徐卓呆早期創作的名篇,受到學界較多的關注,如范伯群就談到:“在民國初年前后,即 1911 年 2 月《小說月報》第2年第l期上的《賣藥童》和1913年2月《小說月報》第 3 卷第 1l 期上的《微笑》等篇什,如果說是民初的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也是可以當之無愧的。”《賣藥童》講一個貧苦孩子阿祥為了掙錢給母親治病,冒險去當地名剎慈照寺賣未貼印花稅的刀瘡藥被警察抓到。抓到后警察竟逼他把17 包謊稱為“糖”的刀瘡藥全部吞下去,而周圍的人卻是“袖手旁觀,任他死活”。之后警察又把他抓到警察局關了一晚,等到次日放出來趕到家中,母親已經因為擔憂害怕加重病情去世了。小說的結局是阿祥一把火燒了虛偽冷酷的慈照寺,自己也一同殞命。警察長的殘酷,旁觀者的冷漠,阿祥的倔勁形成了三個維度的對照。作者通過《賣藥童》傳達出深刻的思考,即:人性的缺失,具有一定的啟蒙意識。

  徐卓呆的《婚姻問題》曾入選張碧梧主編的《中國現代名家情愛爭議小說》系列叢書,它通過一個較為戲劇性的故事表達了對婦女命運的關注與思考。小說講桐姑被父親安排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子,桐姑內心不愿意,但又不敢反抗父親的威嚴。于是桐姑和兄長莫戚甫(“我”的同鄉好友)來上海請“我”去說服莫父取消婚約。但是在“我”說服莫父后過了段時間回家鄉卻聽說桐姑要結婚了,而男方竟還是原先的那個人。戚甫告訴我事情的緣由:原來婚事取消后,那名男子恰巧要到“我”的家鄉辦事,而桐姑出于好奇想見見這個男子,誰知二人一見竟情投意合,當即訂下了婚事。在《婚姻問題》中作者借助婚姻男方之口說出了他的見解:“婚姻的事,全靠媒人從中說合的,到底容易誤解,萬萬用不得。倒不如這么二人對著火爐,互相談到明白對手的氣質后,容易進行啊”,進而明確:這樣的婚姻才是“愛情的結婚”、“合意的結婚”。婦女在中國封建社會很大程度上是居于男子的從屬地位,沒有主體性可言。因此《婚姻問題》中桐姑起初的逆來順受接受父親的荒謬命令到最后主動提出去見一見男方并與之訂婚的性格變化所凸顯的女性的主體意識覺醒的過程,無疑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另外,“平等”問題同樣出現在徐卓呆小說的創作視野中!对√美锏恼軐W家》(1922年)通過一個愛泡浴堂的“哲學家”試圖打破身份差異,實行一律平等的大湯洗浴的失敗,得出“原來愛平等的,只有一班下等人”的結論,進而諷刺了中國文化中“只重衣衫不重人”的精神內核。盧梭的《民約論》在晚清全譯出版,其提出的“天賦人權”思想是當時流行的兩大核心文化觀念之一(另一個是進化論),這無疑是徐卓呆“平等”思想的來源,它同樣凸顯了個體的權利與價值,具有積極意義。

 。ǘ⿲θ说木窭Ь车慕沂

  在現代文學中對精神困境的關注多為表現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如魯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以及錢鐘書《圍城》中方鴻漸等,都是關注知識分子群體。而徐卓呆小說的特別之處在于揭示了普通大眾(包括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通過日常生活表現他們靈魂的孤寂、精神的郁結。他們的痛苦、落寞不是知識分子那種先行者、覺醒者的孤寂與凄涼,而是個體脆弱性的本性使然。這方面的代表作有《二老人》(1921年)、《往哪里逃》(1932 年)等。

  蔣勛曾言:“美學的本質是孤獨。”《二老人》揭示的正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精神困境——孤獨感。小說講一個富人生活富裕卻總是不開心,因為想各種事情以致經常失眠,直到凌晨才能入睡。而這時一個賣糖老人每天清晨的叫賣聲卻總是影響他的休息。為了能好好休息,富人給了賣糖老人 100 元讓他這一周不要賣糖了,在家里歇著。而一周后賣糖老人繼續自己的營生,經過富人家卻聽說富人已經死了。小說形象地刻畫出物質文明下人的精神層面那種近乎絕望的孤獨感。原來賣糖老人的叫賣聲雖然影響了富人的休息,但是它每天的準時出現卻也像一位朋友來訪一般給了富人孤獨的內心一絲安慰。一旦沒有了它,富人雖然能睡好,但卻是更加的孤獨,在這種孤獨感的吞噬下,富人很快地死去。徐卓呆長期生活在近代亞洲大都市上海,敏銳地注意到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精神失落,引人深思。正如有位學者所言:“徐卓呆對生活中本來存在的戲劇性糾葛與沖突,及包含在這種糾葛與沖突中的荒謬性,卻有旁人所沒有的敏感。”

  《往哪里逃》是徐卓呆的著名的“國難小說”,30 年代發表后即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往哪里逃》和他的姊妹篇《食指短》,實在是一二八背景下很有意義的寫實小說。我們似乎不應當因著它署名‘卓呆’而不拉上新文壇。”小說講述的正是戰爭狀態下一個普通人“往哪里逃?”的問題,它形象地表現出在戰爭這類重大事件中個體的脆弱性。故事的背景是 1932 年的淞滬戰爭,戰爭開始后熊先生帶領妻兒開始逃難,他們的逃難路線依次是:上海郊區—租界—蘇州—嘉興—杭州—上海,無論逃到哪里,都有種種阻礙,最后又回到了上海。這時戰爭仍在繼續,戰火紛飛,“往哪里逃?往哪里逃?熊先生想到天明也沒想出個地方來”。這篇小說揭示了戰爭帶給普通人的苦悶與彷徨,從上海郊區到租界,從租界到嘉興,從嘉興到杭州,再從杭州回到上海,這樣的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物質生活層面的困頓,更是因無處可逃而造成的內心深處的困擾,精神的游蕩,從而使個體的脆弱性顯露無遺!锻睦锾印泛苋菀鬃屓寺撓氲饺~紹鈞的名篇《潘先生在難中》(1925 年),“潘先生”的形象中在現代文學中基本是以批判為主,茅盾的“臨虛驚而失色,暫茍安而又喜”評價影響深遠,然而新時期以來,學界對“潘先生”這一曾被認為是“灰色人物”的形象逐漸多了些理解與同情的聲音。這和不同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系:20 世紀前半葉是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時期,啟蒙與救亡是時代主題,人們對知識分子寄予厚望,而“潘先生”這一形象顯然是讓人失望了,因此批判也就不難理解。而新時期以來,進入和平時代,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個體的生命與價值、個人現實的幸福逐漸得到更多的尊重,這時“潘先生”開始更多地被當做普通大眾來理解與同情!锻睦锾印吩凇杜讼壬陔y中》的基礎上了繼續深化對個體的關注與理解,豐富了小市民形象的內涵。

 。ㄈ⿲θ“存在”意義的探討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發出了“生存還是毀滅”的詰問,魯迅先生也曾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探討是新時期文學的重要主題,徐卓呆的較著名的中篇小說《李阿毛外傳》(1942 年)和《甚為佳妙》(1929 年)即是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上世紀40 年代,隨著日軍侵華步伐的推進,上海已和廣大內地完全隔離成為“孤島”。這一時期上海大紅大紫的作家當屬張愛玲,在她筆下,上層社會紙醉金迷,耽于安樂的丑態被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而對于下層百姓而言,能夠填報肚子、茍延殘喘地活著就是最大的愿望,《李阿毛外傳》所關注的正是這一問題。這部中篇小說由 12 個小故事組成,主人公李阿毛貫穿其中,將故事連為整體,本文以其中《日語學!泛汀墩髑蠼K身伴侶》兩個故事為例!度照Z學!分,李阿毛創辦了一所日語學校,第一個月的學費是大米。李阿毛先向一個日本人請教了“米”的寫法和讀音,然后就現學現賣地教了學生一個月的“米”。

  第二個月學費是豆油,方法和第一月一樣。第三個月的學費是煤球,李阿毛去向日本人請教“煤球”的寫法,可是日本人也不會,于是李阿毛就摘掉了日語學校的招牌,換上一張紙條:“本宅征求煤球,愿以白米或豆油交換。”《征求終身伴侶》中,李阿毛把大米和豆油吃完了,于是又想到去報紙上刊登富孀征婚廣告,讓鄰居阿楊嫂假扮富孀和那些絡繹不絕的應征者見面,并讓每位應征者以搞慈善的名義捐款 10 元,就這樣賺取“善款”后和那些見過面的應征者再也沒有了下文。這兩個故事表面上看粗劣不堪,且李阿毛的手段和詐騙幾無差別。但“在李阿毛種種的生存詭計和手段后面,隱藏的是生活的艱難和無望。”

  正如李澤厚所言,“生存,即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具有意義”,而《李阿毛外傳》通過對下層人民生計的關注揭示的正是這一哲理。

  《甚為佳妙》則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王鹿希這一“新名士”的形象,他也是徐卓呆筆下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形象的代表之一。這篇小說發表于 1929 年,曾被《紅玫瑰》編者趙苕狂視為那一時期作者所寫的“唯一的杰作”。小說中王鹿希是一位研究后期印象派的藝術家,經朋友介紹來到了某雜志社做美術編輯,負責繪制一幅物產地圖,他接手時夸口說一個星期就能完成,但是最后拖了一年也沒有完成,并且這樣一位不負責任、吊兒郎當的人物,竟不知用了何種鬼魅伎倆取代了編輯部主任的位置。茅盾曾談到:“中國名士最壞的習氣是,狂放脫略,”“他們把國家興亡大事等之于春花秋月;他們無論辦什么事,總是一筆糊涂賬。”“西洋的浪漫派頹廢派的文學家的思想和行事,原與中國名士派根本不相同,不知道為什么西洋文學上的頹廢主義,一到中國,就被中國名士派的余孽認了同宗;中國的名士思想于是就穿上了外來主義的洋裝,在先天的洋迷的現代中國青年思想界活動起來了。”小說諷刺的正是這種 “假新名士”的形象。王鹿希的無所事事而又自以為才堪大用、放浪乖張的一面與十九世紀俄國作家筆下的“多余的人”的形象很接近,但有所不同的是,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作家筆下的“多余的人”,都有蔑視和否定社會,厭倦貴族生活的無聊空虛,卻又無力改變現狀和擺脫寄生生活,以至于悲觀厭世的一面。然而王鹿希對自己無聊的生活卻心安理得,小說標題“甚為佳妙”正是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丑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質”,但丑并不一定就是滑稽的,“只有當丑力求自炫為美的時候,那個時候丑才變成了滑稽”,王鹿希的滑稽性正在于他的“以丑為美”。他與多余的人的相通之處正在于他們的寄生性,缺失主體性的價值,徐卓呆借助王鹿希這一典型形象將人的存在意義的追尋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化。錢鐘書在《圍城》中塑造了“假洋博士”(方鴻漸、韓學愈等),而徐卓呆運用滑稽諷刺的風格在《甚為佳妙》里描繪了“假新名士”的人物形象,給中國現代文學的人物畫廊中增添了異彩。

  有學者認為“徐卓呆作品的整體格調,高出于其他滑稽小說”,甚至“有的作品接近新文學”,這是當代學者對徐卓呆小說藝術價值的重要肯定。徐卓呆在開始創作小說前曾翻譯過較多的歐美小說,其中就有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戲劇《熱淚》,由此可見存在主義哲學對徐卓呆有著直接的影響。存在主義哲學是 20 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其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與自由的哲學理念也深深影響了文學的創作。在徐卓呆的小說中,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精神困境的揭示、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探討,無不體現著這一哲學理念。因而可以說,徐卓呆小說是具有豐富的哲理意蘊的。

  三、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滑稽呈現

  自從梁啟超發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及其后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小說逐漸從中國傳統文學中的末流小道演變為文學的中心,這一本是供人們茶余飯后消遣的文學形式從此肩負起啟蒙、救亡等時代重任,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說的藝術品味。但也正因此,小說不自覺地負擔了太多了“外部”的因素,而其“內部”本身的審美特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張愛玲曾說過:“小說應該是一個故事。”這一界定基本還原了屬于小說本身的審美特性,即“故事性”。新文學作家通常將通俗小說的故事性視為舊小說的惡俗趣味并進行了長期的批判,然而文學史的雙翼恰恰是需要新文學和通俗文學并存的,二者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新文學小說突出的特征是小說的非故事性,這往往容易導致小說思想大于內容的弊端,而通俗小說故事性的審美特征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徐卓呆有著留學生的修養,很多文學觀念和新文學作家較一致,例如他曾提出:“小說是描寫人生片段為主,所以既不必有始有終,又無須裝頭弄腳,能夠寫實,當然最好,最容易達到目的,不消說自然是短篇小說”,這和胡適、茅盾等對短篇小說的看法就很一致。他本可以成為新文學陣營中的一員,但是在早期活動經歷及其本身幽默本性的影響下他選擇了通俗文學的表達方式,而其小說哲理意蘊的特點也正在于他使用滑稽幽默的通俗的表達方式,這是既不同于新文學作家又不同于其他鴛鴦蝴蝶派作家的顯著特色。下面從三個方面探討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通俗化表現。

 。ㄒ唬┬≌f界的卓別林

  徐卓呆是一代滑稽名家,被譽為“小說界的卓別林”。他擅長寫滑稽小說,主要得益于他的幽默本性及其早期的活動經歷。

  徐卓呆為人詼諧風趣,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常常都包含著諸多笑料。他曾一度住在上海閘北,筆名用“閘北徐公”,不讓當年的“城北徐公”;他生肖屬羊,便自稱“羊老伶工”,借小說《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之意;一般文人的書齋名,往往用古雅的文字,而他故意棄雅歸俗,取名“破夜壺室”。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徐卓呆日常生活中充滿著“俗趣”。

  這種生活中的滑稽為其小說藝術的滑稽提供了最直接、最鮮活的藝術滋養,呈現出由內而外自然流露的滑稽趣味,這種生活之滑稽和藝術之滑稽的交融合一正是徐卓呆滑稽小說具有獨特滑稽趣味的魅力所在。

  另外,早期的活動經歷也是徐卓呆小說滑稽風格形成的重要來源,主要包括翻譯滑稽戲劇、出演滑稽戲劇演員及拍攝滑稽電影等經歷。徐卓呆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后翻譯過較多歐美小說、戲劇,其中有很多是滑稽戲劇,他翻譯的第一篇滑稽戲劇是 1909 年發表于《小說月報》的邁伊林的《遺囑》,這些歐美滑稽戲的翻譯使他成為“中國滑稽戲的拓荒者”。徐卓呆不僅僅翻譯滑稽戲,還親自出演這些滑稽戲,他和歐陽予倩、朱素云等于1913 年成立“新民社”,每天都出演滑稽戲,且徐卓呆演技高超,“曾一度以主演滑稽戲獨擋一面”。不僅如此,徐卓呆在 20 年代初期中國電影剛剛興起的時候還和汪優游合辦了“開心影片公司”,主演滑稽片,“自成風格,轟動一時”。

  徐卓呆在 20 世紀初期只創作過少量小說,到 20 年代以后開始以小說為主業,進行大量創作。在其生活中的幽默本性及其早年活動經歷的影響下,他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滑稽小說。這是徐卓呆滑稽小說重要的背景淵源。

 。ǘ┗膶徝捞刭|

  嚴芙孫曾說:“他(指徐卓呆)的小說,往往在滑稽中含著一些真理,這是他一種特質人家,人家讀了他的小說,沒有一個不笑得嚷著腹痛的。他要說的話,一字一句,都是別人萬萬所想不到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一切無害而荒唐之事的領域,就是‘滑稽’的領域。”徐卓呆的滑稽小說用幽默諷刺、夸張荒誕甚至科幻等多種形式表現了這些“無害而荒唐之事”。

  幽默諷刺一類的小說在徐卓呆的作品中所占的數量最多,但僅僅是表面的嬉笑怒罵還不能成就徐卓呆滑稽文學名家的地位,其滑稽小說或寓莊于諧,或深刻諷世,往往能營造“含淚的笑”的藝術境界,這是其小說具有哲理性的重要因素。徐卓呆幽默類小說除了上文提到的《浴堂里的哲學家》、《李阿毛外傳》、《甚為佳妙》,還有《小說材料批發所》、《時髦稅》、《萬國貨幣改造大會》等較多篇什。在他筆下,哲學家是整天呆在浴堂思考問題的,小說材料是可以批發獲利的,而追求時髦也是要征稅的,我們從這些小說標題就能感到強烈的滑稽感。這一類小說上文已有較多舉例分析,不再贅述。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誕的。”在徐卓呆小說《狹窄的世界》和《急性的元旦》中即表現出這種世界的荒誕、人的荒誕!丢M窄的世界》寫金伯平從蘇州到上海任職,三天時間和八個人的尷尬相遇。他到達上海的當天晚上,表兄為他設宴洗塵,請來一位任老先生作陪,但這位任老先生竟是在去上海的車上霸占著他的座位不讓,與之發生爭吵的人。次日上午,金伯平見到了表兄的妹丈,沒想到這人正是昨晚在劇院將茶水打翻在他身上還楠楠不絕地謾罵的人。第三天上午,金伯平去雜志社拜訪編輯主任,不料這個人竟是昨日在電車中踩了他一腳,還出言不遜的“老上海”。諸如此類的“巧合”,三天時間內輪番上演,最后金伯平得出“世界實在不大,狹窄的的很啊”的結論。金伯平遇見的每件事情單獨來看,確有一定的合理性,現實生活中有可能發生,但是放在一起就有很強的荒誕色彩。這些事情“看起來似乎是生活在與人開玩笑,其實還是人們有時不能善待生活,才招致生活的反諷”!都毙缘脑穼戧愬\珊的夫人早姑是個性子很急的人,總盼著過新年。除夕那天她早早起床把家里裝飾一新,并且把日歷撕掉一張,為的是能比別人早一天過元旦新年。干完這些她就和好姐妹們一起出去逛街了。陳錦珊起床后看到家里裝飾一新有些詫異,剛巧表兄又提前一天送來了新年賀卡,他以為當天就是元旦了,看到家里的日歷后他更加確定當天就是元旦。于是陳錦珊就開始了“急性的元旦”的一天,鬧了很多笑話,但無論別人怎么給他解釋,他都不相信當天是除夕而不是元旦,因為人們始終無法用“有形之物來證明這無形的日子。”作者通過這個滑稽荒誕的故事表達出對時間與物質的思考,反襯了世界的荒誕本質,有很強的哲理色彩;恼Q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哲學基礎是現代社會的高度異化,徐卓呆長期生活在近現代大都市上海,對于這種現代社會的異化具有眾多鄉土作家所缺乏的深刻洞察,這也是其小說“現代性”重要體現。

  另外,徐卓呆長篇小說《萬能術》也值得關注,湯哲聲將其定位為“我國現代文學史最早的一部科幻長篇小說”徐卓呆曾留學日本,歸國后又從事體操、新劇等活動,因此有著廣博的知識。這種知識背景決定了《萬能術》不是停留在像《西游記》那種單純的“幻”的層面,而是糅合了復雜的天文地理知識而有了“科”的超越,因此可以認定它是一部科幻小說!度f能術》講一個叫陳通光的仆人突然擁有了運用意念指揮宇宙一切事物的超人能力。于是他的主人將他舉薦給正在為全國百姓吃飯問題而犯愁的“吃飯總長”。“吃飯總長”喜出望外,馬上要求陳通光解決吃飯問題,于是陳通光讓全國下了大白米,但是大米太多,不但阻塞了交通,更因為影響了農民的收益而引發農民起義。為了平息農民的怒火,陳通光又讓全國下了鈔票,但是鈔票太多造成貨幣貶值,出現了銀行擠兌風波,引發市民游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陳通光又下了銀幣,但是銀幣太多,同樣造成貨幣貶值,并且攜帶銀幣消費很不方便。于是陳通光又讓銀幣變小,結果全國都被埋在銀幣中。最后“吃飯總長”想了一個“妙計”,讓地球不轉,時間永遠停留在民國 11 年 8 月 27 日。于是陳通光又動用意念讓地球不轉,然后地球突然地停止運轉,由于慣性的作用造成巨大災難,最后地球上只剩陳通光一人活著?吹降厍驖M目瘡痍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陳通光又后悔了,他的意念一后悔,地球又奇跡般地恢復了原樣。這部小說融政治諷刺與哲理內涵于一體,通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奇跡”傳達出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相生相克”的道理,具有濃厚的哲學思辨色彩。

  范伯群對徐卓呆小說的滑稽審美形式曾談到:“日常生活中‘隱蔽’著許多滑稽的笑料,如果只是粗疏地環視生活,肯定是視而不見的,徐卓呆的滑稽藝術的穿透的力度,是能看出許多生活中滑稽的胚芽,他在這些胚芽上施展‘有技巧的夸張’,甚至推到‘荒謬的巔峰’,于是使人們看到了生活中的畸形與怪象。”正是通過這種“畸形與怪象”、“荒謬的巔峰”,徐卓呆的滑稽小說顯示了別具一格的審美特質。

 。ㄈ┗澈蟮膰烂C

  文學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反映出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能夠把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表現出來;膶W對社會現象尤其關注,它用一種漫畫的筆法將生活中那些有悖常理的人和事集中起來,逗人發噱,讓讀者產生一種含淚的笑。對于徐卓呆的中篇《李阿毛外傳》,范伯群點評道:“在混亂的年代里,李阿毛以阿凡提的機智,濟公的神通,皮五辣子的手段,混跡于三教九流,得心應手——輕松滑稽的筆墨寫出沉重苦澀的社會人生。”以“輕松滑稽的筆墨寫出沉重苦澀的社會人生”營造出“含淚的笑”的藝術境界正是我們如今解讀徐卓呆滑稽小說的關鍵點。在其《李阿毛外傳》、《小說材料批發所》、《愛情代理人》、《浴堂里的哲學家》等小說表面的插科打諢、湊趣逗樂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背后是種嚴肅的人道主義關懷,可以稱之為“滑稽其表,嚴肅其里”的獨特創作。

  范煙橋曾說:“滑稽總有些諷刺的意味,所以沒有哲學頭腦,決不能盡滑稽的長處。

  卓呆的作品,可以說得偏偏都有玄妙的諷刺。”這種“哲學頭腦”正是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呈現,也正是滑稽審美背后的嚴肅內涵。

  四、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價值評騭

  徐卓呆小說哲理意蘊的價值主要表現對五四時期“第一次人的發現”的意義和對當下通俗文學創作的啟示兩個方面。

 。ㄒ唬⿲“第一次人的發現”的意義

  劉再復在《性格組合論》一書中提出,中國文學史上有三次人的發現,“第一次人的發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然而第一次人的發現并非驟然而得,徐卓呆等作家較早開始白話文創作,對新文學小說有奠基之功,更是對第一次人的發現有一定的開創之功。對于徐卓呆早期創作的奠基之功需要放到晚清文學的范疇中去考量。王德威在《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一書中對以往僅僅視為新舊文學的過渡部分的晚清文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它的出現,本身就見證了中國文學現代性的一端”。徐卓呆的小說創作始于 1904 年,其早期的創作屬于晚清文學的一部分,稍后的創作更是伴隨著五四而逐漸形成與魯迅等新文學作家相對立并存的滑稽文學風格。

  對于晚清文學的認識,首先應摒棄文學史固有的偏見。“當五四‘正式’引領我們進入以西方是尚的現代話語范疇,晚清那種新舊雜陳、多聲復義的現象,反倒被視為落后了。”

  將晚清文學“視為落后”這明顯是以往文學史并不科學的界定。徐卓呆這一時期尚未開始大量創作小說,但也已經參與到這中“多聲復義”中去,見證了晚清文學的發展。晚清小說是隨著鴉片戰爭以后國門洞開,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徐卓呆早年曾留學日本,且翻譯過相當數量的西方小說,這兩種經歷無疑也成為徐卓呆文學創作的重要思想淵源。徐卓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創作中的當屬上文已提及的《賣藥童》,這篇小說發表于1911 年,小說語言是很通俗純熟的白話文,區別于魯迅式的歐化夾雜文言的白話,F代學者范伯群認為這篇小說:“算得上當時第一流的小說,如果將它們放在”五四“后的知識精英小說中比較,可以說毫不遜色。”《賣藥童》通篇用傳統的白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孩子的不幸遭遇,并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有著類似經歷的并不僅僅是主人公阿祥一個人,這就是這篇小說的典型之處,通過一個孩子的遭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階層人的生活。從《賣藥童》等的個例我們可以看到,“五四”時期所提倡的人的意識、人的覺醒在徐卓呆筆下已初露端倪。他是充滿真誠與關切地描繪這些小人物的命運,而非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這些處于社會底層,深受生活折磨的生命。但是也應當看到,這種人的意識還只是處于剛剛覺醒的階段,他還停留在對人的表層境況關懷的浮面上,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懷,對于底層人在精神層面所遭遇的困厄還沒有充分的思考與挖掘,因而可以說徐卓呆的創作對“第一次人的發現”有初步的奠基之功。

  在思想解放方面,五四新文化運動居功甚偉,但歷史的車輪是一步步向前推進的,我們同樣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徐卓呆等一批被傳統文學史拒斥于主流之外的作家的奠基之功,他們留下的探索的足跡不應被忽視,這也應是“重寫文學史”的著力點之一。這樣,文學雙翼才能共放異彩,中國文學才能更加健康地發展。

 。ǘ⿲Ξ斚峦ㄋ孜膶W創作的啟示

  進入新時期以來特別是 1990 年代以后隨著商品大潮興起,通俗文學的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至今天已然呈蔚為壯觀之勢。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港的金庸武俠小說、瓊瑤愛情小說到新世紀以來大陸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科幻小說、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歷史小說以及近年改編為電視劇紅極一時的流瀲紫的清宮小說《甄嬛傳》等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通俗文學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通俗文學的強大沖擊下,知識精英文學(或稱新文學)甚至已有邊緣化的趨勢。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通俗文學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這里提到的是其中極為優秀的代表,但更多的是平庸、庸俗之作,較大程度上是迎合商業化的低俗化創作,因而整體上遠不如知識精英文學的創作。那么,如何建構健康合理的通俗文學批評理論以利于通俗文學創作整體的提升?從徐卓呆的個案上我們能發現,通俗文學和知識精英文學并不對立,而是有著豐富的互補性。新文學作家以塑造典型為目標,通俗文學作家追求小說的故事性,將哲理性的表達以通俗化的形式蘊藏于故事之中,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通俗文學的藝術品味并且容易被讀者接受。恰如有位學者所言:“無論是從思想角度還是美學角度去看,通俗文學都比不上新文學,但是它寫的事情與中國讀者的實際生活更接近,更具本土的特色,它以中華民族普通受眾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的形式傳達出萬變不離其宗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當下是商業繁榮、通俗文學極其興盛的時期,現代人的苦痛哀樂在這里有淋漓盡致的體現。然后在上個世紀二三年代,依托大都市上海,徐卓呆就開始了消費時代的通俗寫作,其寫作在商業因素之外,更帶有一份作家深層的思考。這種“通俗其表,嚴肅其里”的寫作也應當為對于當今的通俗文學作家做借鑒、吸收,進而創造出更優秀的當代通俗文學,與新文學共同支撐起燦爛的中國文學。

  五、結語

  隨著 1980 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的不斷推進,以往以新文學為主導的現代文學史逐漸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糾正,通俗文學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其中的標志性事件當屬范伯群先生主編的《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2000 年)的出版。關于通俗文學的價值,范伯群、湯哲聲等學者已有較多的論述,但許多個體的通俗文學作家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挖掘,徐卓呆即是其中一例。徐卓呆最早的創作始于1904 年,其整個創作歷程持續了半個世紀。徐卓呆小說最大的特色即是其滑稽幽默,并在滑稽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蘊。其創作一方面對“第一次人的發現”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對當下的通俗文學創作也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因此筆者著重深入探討其小說滑稽幽默中所蘊含的哲理意蘊,以此豐富推進徐卓呆研究,并期許徐卓呆及其他通俗文學作家能得到更多的關注,這樣通俗文學才能真正地和新文學比翼齊飛,進而才能建構健康合理的中國文學史。

  參考文獻

  [1]徐卓呆:《卓呆小說集》,世界書局,1926年版。

  [2]劉揚體:《鴛鴦蝴蝶派作品選評》,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3]范伯群編:《滑稽名家--東方卓別林--徐卓呆》,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4]徐卓呆:《滑稽大師徐卓呆代表作》,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5]湯哲聲編:《萬能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

  [6]芮和師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

  [8]劉揚體:《流變中的流派--“鴛鴦蝴蝶派”新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

  [9]袁進編:《鴛鴦蝴蝶派散文大系--藝海探幽》,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0]袁進編:《鴛鴦蝴蝶派散文大系--活在微笑中》,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1]范伯群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唐金海編:《20 世紀中國文學通史》,東方出版中心,2003 年版

  [13]范培松,金學智編:《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第 4 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謝曉霞:《<小說月報> 1910-1920 商業、文化與未完成的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 年版。

  [15]范伯群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16]劉再復:《性格組合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17](美)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

  [18]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歷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

  [19](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20](俄)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繆靈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版。

  [21]范伯群:《包天笑、周瘦鵑、徐卓呆的文學翻譯對小說創作之促進》,《江海學刊》,1996 年第 6 期。

  [22]柳珊:《滑稽小說名家徐卓呆》,《小說家》,1999年第3期。

  [23]葉淑媛:《論作為美學范疇的“丑”和“荒誕”》,《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7 年第 2 期。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日韩黄片一区免费视频,中文乱码字幕无线观看,国语91自愉自愉自产,国产成人a无码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