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s6kiq"><small id="s6kiq"></small></sup><rt id="s6kiq"><center id="s6kiq"></center></rt>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論文答辯

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實施情況的個案調查

來源: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曉報1,2莊佳琪1
發布于:2022-11-21 共10704字

  摘要:預答辯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中過程管理的重要一環,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在研究生培養中,該制度可以起到推動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進程、提升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培養質量、促進非畢業年級研究生學習及營造學科和院系良好的學術氛圍等積極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預答辯制度在實施中卻出現了不少問題;趯δ掣咝=逃龑W科預答辯相關主體的訪談,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定位不準,預答辯淪為中期檢查;組織不力,預答辯活動不規范;投入有限,預答辯質量不理想。為解決上述問題,實現預答辯制度效用的最大化,須明確預答辯制度的獨立定位、完善預答辯環節的組織與管理、強化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管理。

  關鍵詞: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教育學科;

  Abstract:The pre-defens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cess management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n effective means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is system can accelerate the writing process of graduate thesi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hesis and training, promote the study of non-graduate students and create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disciplines and departmen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pre-defens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related main participants in the pre-defense of an educational discipline in a university, some problems are found during the pre-defense progress: the inaccurate posi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pre-defense to be a mid-term inspection, the poor organization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irregular pre-defense activities, and the limited efforts which generates the unsatisfactory quality of the pre-defen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and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defens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dependent position of the pre-defense system,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re-defense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word: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dissertation; pre-defense; education discipline;

  研究生教育是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活動。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累計培養了1 000多萬博士、碩士。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我國共有在學研究生313.96萬人[1],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然而,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離高質量發展的理想狀態還有很大差距,正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中所指出的:“部分學位授予單位仍存在培養條件建設滯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嚴格、導師責任不明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學術道德教育缺失等問題。”[2]因此,加強質量管理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

  “管控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學生是根本,導師是關鍵,制度是保障。”[3]作為在“正式答辯之前,把成型的論文拿出來請專家評審并評議其學位論文可否提交正式答辯的一項答辯制度”[4],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是“確保論文質量的把關環節”[5],是加強研究生教育過程管理、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現在很多高校的預答辯制度雖已實施多年,但對這項制度如何安排并不清晰,實施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為全面了解這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完善之策,本文運用訪談法對某高校教育學科進行了個案調查,訪談對象包括預答辯委員(教師)、畢業年級研究生、非畢業年級研究生等不同主體,以身份為劃分依據依次采用A-C進行首位編碼,以訪談對象姓氏首字母為編排順序,采用阿拉伯數字進行第二位編碼。訪談對象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1 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的積極作用

  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具有綜合性的積極作用。作為正式答辯的模擬和演練,該制度無疑可以使研究生在參加正式答辯前熟悉流程、做好心理準備。此外,預答辯在推動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進程、提升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培養質量、促進非畢業年級研究生的學習、營造學科和院系的學術氛圍等方面同樣具有積極作用。

表1 訪談對象基本情況(N=21)

訪談對象基本情況

  1.1 推動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進程

  學位論文寫作是一個時間跨度較長的過程,時間主要由研究生自由支配,然而研究生往往有一定的惰性。與此同時,一些導師的督促和指導也處于缺位狀態。由于缺乏內在自覺和外部督促,如果在預答辯環節缺失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研究生在開題之后論文寫作進程緩慢、滯后,直至正式答辯前才遲遲交出論文的情況。

  預答辯作為外部制度,具有相應要求及標準,對研究生具有規范性和約束性,即要參加預答辯,一個前提是必須完成論文,而且從整個流程而言,只有通過預答辯才能參加接下來的正式答辯并最終畢業。因此,預答辯制度的存在相當于一個關口,也相當于一個階段性目標,可以對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產生督促和激勵作用,從而推動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的整體進程。其一,它增加了研究生論文寫作的壓力和動力:“于研究生而言,思想上無形中會引起高度的重視,行動上會只爭朝夕趕寫論文。”(訪談編號B5)其二,它提升了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緊迫感和執行力:“激勵和督促我們撰寫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一個deadline。”(訪談編號B2)其三,它有助于幫助研究生克服“拖延癥”:“如果沒有這個環節,有些研究生不著急,導致最后呈現的文本比較粗糙,這也會影響后續的評閱結果。”(訪談編號A3)“加入預答辯這個環節有利于促進論文如期完成,避免我們對論文的拖延。就預答辯當天來看,起碼大家都趕出了論文初稿。”(訪談編號B3)不僅如此,這一制度對導師也是一種提醒,強化其督促和指導研究生的自覺性:“研究生的論文除了要靠他自己自覺,還要靠導師時常催促和監督,這樣的話,實際上到了各個環節都不會出現什么太大的問題。”(訪談編號A5)

  1.2 提升研究生學位論文和培養質量

  “加強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形勢,提高質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6] “從控制論的觀點來看,對學位論文質量進行的前饋控制(招生、課程設置與教學、選題、開題等),僅僅只能為論文質量的保證和提高提供可能的條件;對學位論文進行的終結控制(論文評審及正式答辯),也僅僅只能起到鑒別學位論文質量是否合格的作用。對于學位論文質量的管理,關鍵還在于進行過程控制。”[7]預答辯這一環節就是過程控制的重要一環,它不僅能緩解終結控制的壓力,而且可以強化對學位論文質量的常規管理。就提高論文質量而言,預答辯既是評審評議的過程,也有集體診斷和指導的作用,有助于研究生在正式答辯之前進一步對學位論文進行修改和完善。具體而言,能夠參加預答辯的論文應該有較高的完成度,但高完成度不等同于高質量。預答辯現場集合了多位教師,可從不同角度為研究生提供反饋和建議,有助于發揮預答辯小組的合力、避免研究生個人及其導師的局限性。一是教師通過提問,進一步幫助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通過你問我答的方式,導師可以更好地幫我們捋清思路,使我們更清楚論文想要解決什么問題,論文是否針對問題展開。”(訪談編號B7)二是教師針對問題提出實質性建議:“老師根據研究生的報告,提出問題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幫助研究生解決一些問題或者指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向。”(訪談編號B7)如此一來,最終亦“有助于降低研究生論文外審不通過的風險”。(訪談編號A1)

  此外,預答辯也具有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的作用。預答辯是一場綜合性的學術匯報,考驗的是研究生的綜合素質:“預答辯作為答辯的仿真模擬,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向各位老師匯報論文的研究緣起、過程及結論,同時要求研究生現場回答老師的提問,這對于我們的心態、臨場反應能力、對論文內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語言表達的流暢度等都是極大的考驗。”(訪談編號B2)因此,它對研究生的多方面能力都是一場鍛煉,“例如研究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信心和社交禮儀等。”(訪談編號C7)

  預答辯作為一個關口,還具有分流、淘汰的功能。預答辯時間節點靠近答辯,這一階段質量不高或者尚未完成的論文較難在答辯時通過,因此可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保證學位論文總體的質量水平:“如果在預答辯這一環節,被其他老師指出論文有‘硬傷’,說明這篇論文不建議或不能進入外審及之后的環節。”(訪談編號A1)2012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訴、轉學等機制,完善在課程教學、中期考核、開題報告、預答辯、學位評定等各環節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8]通過預答辯環節的集體考核,培養單位可以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整體水平有所了解和判斷,并據此做出進入下一階段還是暫緩乃至中止培養的決議,從而保證論文質量和培養質量符合學術標準。

  1.3 促進非畢業年級的研究生學習

  對非畢業年級研究生群體而言,觀摩預答辯不僅可以熟悉流程、提前感受氛圍,而且可以從中了解相關領域研究前沿、論文的邏輯架構及寫作規范等諸多“干貨”:“觀摩預答辯可以吸取師兄師姐論文選題、寫作、答辯的經驗,這些都可以運用到未來自己的選題、寫作、答辯中。例如,每個選題都是師兄師姐花時間和精力探索而呈現的,觀摩預答辯使我們可以快速并初步了解該選題并聽到老師們對于該選題的專業建議。”(訪談編號C5)同時,預答辯過程中暴露的共性問題也有助于避免未畢業年級研究生“踩坑”:“對于論文中常出現的具有共性的紕漏,在日后的論文寫作中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規避。”(訪談編號C7)

  此外,參與或觀摩預答辯的經歷將使非畢業生群體提前感知學位論文寫作的難度和挑戰性,激勵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學業投入并且對自身的學習進程進行更為合理的規劃:“對于研二的我們,預答辯是一個很好的警鐘,提醒我們在接下來的論文研究中,踏踏實實,對自己所研究的問題一定要明確并且要寫實。”(訪談編號C4)“提前感受預答辯流程,有利于我們提前安排好論文寫作進程,激發論文寫作動力。”(訪談編號C5)

  1.4 營造學科和院系的學術氛圍

  當前, 由于各種原因一些高校和院系學術氛圍較為淡薄,缺乏學術交流的制度和平臺。由于預答辯是以專業或方向為單位組織的論文評審活動,無形中增加了師生之間、各年級研究生之間學術交流的機會,這不僅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和熟悉,拉近了同一專業或研究方向師生的情誼,而且也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為學科、院系,尤其是某一方向的學術探討增添了一種途徑,豐富了學術交流的形式。例如,一位觀摩的研究生評價:“與其稱為畢業論文預答辯,其實更像是一場學術頭腦風暴。各位老師就每位研究生的論文各抒己見,同時老師與老師之間也進行著學術思維的碰撞,產生新的火花。”(訪談編號C4)

  因此,這種通過預答辯創造的學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學科、院系和某一培養方向分享、交流、論辯的學術氛圍。于教師而言,“通過聽其他教師對答辯者的提問或建議,以及教師之間的探討,可以接觸不同的學術思想,開闊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敏感度。”(訪談編號C5)于研究生而言,“教師在發言過程中會涉及對該問題的延伸思考,能夠幫助研究生對一些教育現象或者問題產生新的理解。”(訪談編號C7)

  2 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實施中的主要問題

  當前,許多高校已意識到預答辯的積極作用,并應用這一形式加強研究生培養的過程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暴露了不少問題。通過對某高校教育學科導師、預答辯研究生和觀摩的非畢業年級研究生等多主體的訪談,筆者發現當前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定位不準,變相淪為中期檢查

  中期檢查和預答辯有其共同點,如均旨在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參與主體主要是導師組與研究生組。然而,中期檢查是指在學位論文撰寫過程中,“全面檢查論文前期、中期工作,了解進展情況,在肯定已經取得成績的同時找出差距與不足,進一步修訂論文后期工作計劃,調整充實論文內容”[9]的考核制度,其側重對論文的進展進行檢查和督促并提出指導意見。而預答辯則模仿答辯的形式和流程,其環節主要包括研究生匯報、預答辯委員提問、研究生回答及最后預答辯小組全體委員決議是否通過預答辯,其側重在論文完成基礎上對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匯報并進行正式答辯前的完善工作。雖然在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但卻不是預答辯工作的主要職責。

  然而,從預答辯現場看,預答辯委員將主要工作放在了檢查研究生論文寫作進度上,仍然側重于給論文提意見、給建議,缺少了預答辯應有的提問和答辯流程,也沒有嚴格進行研究生分流或者淘汰,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中期檢查:“預答辯制度是否具有否決權?貌似沒有,只是起到答辯演練的作用,顯然有重復答辯、反復折騰之嫌。”(訪談編號A6)正因為如此,訪談中部分師生都反映預答辯的設立流于形式。與此同時,個別研究生對預答辯制度的認知也存在偏差,混淆了它與中期檢查的作用,例如他們認為:“專家老師要盡量提一些具體的、到位的建議,以方便研究生改進論文。”(訪談編號B7)“教師應提升專業責任感,切實提出針對性意見。”(訪談編號C3)因為預答辯制度在現實中淪為了中期檢查且未進行分流和淘汰,所以一些研究生認為預答辯之后存在修改論文的時間和機會,進而對其重視度不夠。這就導致一些研究生的論文未達到本該達到的進度要求:“很多同學預答辯階段還在改題目,還有人沒完成初稿。”(訪談編號B2)

  2.2 組織不力,預答辯活動不規范

  預答辯作為一項制度,應進行周密部署,相關工作人員與教師群體須按照流程規范行事,確保預答辯工作井然有序,從而保障預答辯積極作用的發揮。然而,調查發現,現實中的預答辯活動還存在組織無序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預答辯的成效。這首先表現在,預答辯之前的組織工作不到位。一是沒有嚴格按照制度規定,時間安排隨意:“由于領導有事,預答辯時間短期內調整了好幾次。”(訪談編號A4)這導致消息通知不及時,師生皆很被動:“據我所知,很多老師很晚才知道預答辯的日程。”(訪談編號B2)這也導致部分導師無法到場:“有些導師因為有比較重要的事,時間沖突而未能參加。”(訪談編號B2)同時又給研究生的就業帶來了不便:“時間安排不合理,偏向于臨時通知。預答辯時間和工作招聘時間相沖突,只能優先選擇回校準備預答辯。”(訪談編號B4)二是論文送審時間倉促。訪談發現,預答辯委員均是在預答辯前1~5天收到論文文本:“論文一般需要提前一周送給老師們審閱,但是大部分研究生都做不到。”(訪談編號A3)由于評閱的工作量大,且還有日常的教學科研和其他事務需要處理,倉促送審導致預答辯委員沒有充足的時間審閱論文。三是預答辯活動安排緊湊,教師工作強度大:“所有專業的預答辯都集中在一個周末,教師的工作過于密集,強度過大。”(訪談編號C7)

  其次,在預答辯現場,組織不力和儀式感不足的問題亦非常突出。一是未嚴格效仿答辯形式進行。“預答辯沒有做到仿真模擬的效果:我們坐著匯報;老師沒有嚴格限制每個人的匯報時間;沒有強制要求必須當場回答老師的問題……這些都讓預答辯沒有那么真實。如果現場能再緊張、嚴肅些或許對我們參加正式答辯的幫助更大。”(訪談編號B2)當然,一些研究生對于是否提問題內心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從心理上來說,預答辯不提問題,我們確實少點焦慮,因為不用擔心答不上。不過如果多提點問題,我們就可以從是否能回答老師的相關問題來查找自己論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可以提前感受較為逼真的正式答辯的緊張氣氛,也可以通過老師的問題來預測正式答辯時專家會問哪些方面的問題,從而做更充分的準備。”(訪談編號B6)二是時間把控不嚴。“導師組對整體時間的把握不夠,前后預答辯研究生的時間不一致,造成前面同學時間過長而后面同學時間過于緊張的情況。”(訪談編號B4)三是會場紀律把控不力。“在研究生答辯時,部分老師相互交流的聲音過大,整個會場比較嘈雜,觀摩者不知道聽誰說,也聽不清楚。”(訪談編號C5)

  2.3 投入有限,預答辯質量不理想

  對預答辯制度的正確認識與準確定位、事前組織工作的規范性、研究生培養方式等都是影響預答辯質量的因素。從訪談情況看,預答辯還存在相關主體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預答辯的質量不理想。

  其一,管理者重視不足。預答辯制度的規范性需要管理者執行與維護,進而影響和規范教師和學生等相關人員的觀念和行為,而這一點是否能夠得到保證,又取決于管理者對于預答辯制度的價值判斷和思想認識。就預答辯實際開展情況來看,管理者對預答辯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為有限,導致在環節設計、人員分配、時間安排等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方面出現較多本可以規避的問題。前文所揭示的預答辯組織不力問題,實際上就是管理者重視不足的反映。

  其二,教師群體投入有限。預答辯雖服務于研究生,但預答辯教師作為論文把關人,可以視為把控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主體。教師事前投入是否充分,在預答辯現場體現得非常明顯,也往往被研究生所感知:“預答辯教師往往在現場才翻閱論文,過于倉促,意見多屬于臨場發揮,對論文修改和提升未有實質性幫助。”(訪談編號B4)“教師每次的指導更多是在看目錄和框架,并非全然了解論文的具體內容。”(訪談編號C1)“老師們說論文里缺少的東西事實上存在,可能是老師們沒看到,這樣就導致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不一定十分中肯和有價值,而且在無形中也損害了他們的權威性和專業性。”(訪談編號B2)

  其三,研究生投入不夠。預答辯前期各項流程的完成情況、對預答辯本身的投入和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研究生預答辯的質量和水平。然而,在實際過程中,一些研究生對預答辯的投入不夠:“做匯報的研究生們應該思考從哪些方面進行論文匯報,或許能使教師更精準地幫助其解決論文撰寫中的棘手問題。然而,實際上他們的匯報重點似乎并不清晰。”(訪談編號B3)而且從整體看,很多研究生并沒有達到應有的層次和標準:“研三是對整個研究生學習的總結,預答辯也是一次綜合展現與升華,雖有難度但應不至于痛苦,展現出的論文層次也不應該出現整體偏低的現象。這種矛盾說明研究生的素質還有待提高,或者說沒有達到應有的學術標準。”(訪談編號C3)。

  3 完善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的對策與建議

  預答辯制度這一環節是必要的嗎?為什么強調加強對預答辯這一環節的重視?假設相關主體的投入都能夠得到保障,那么有無預答辯這個把關環節,論文質量的問題都不會太大。但是,在相關主體各項投入有限的現實與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需要利用制度做好全過程管理和質量把控,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底線”不失守,進而促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其中,預答辯制度就是研究生“全過程培養質量管理”[10]的重要一環和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2020年9月4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培養單位要完善質量控制和保證制度,抓住課程學習、實習實踐、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評閱和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落實全過程管理責任”。此前,《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基本規范》更明確提出“完善學位論文預答辯、答辯和答辯后修改等制度”[6]。針對前文發現的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完善對策與建議。

  3.1 明確預答辯制度的獨立定位

  上文已闡述,中期檢查和預答辯在性質、考核側重點、組織形式及對檢查小組的職責要求上均不相同。之所以在實際運行中出現預答辯常淪為中期檢查的情形,是沒有厘清中期檢查和預答辯的關系。例如,有高校規定:“預答辯一般在正式答辯前兩個月左右進行。研究生學位論文完成后,學位點(或方向)集體組織預答辯,研究生向導師組做論文報告,相關專家對論文進行全面審議,提出修改意見,研究生根據專家意見進一步修改論文。”[11]從表述本身來看,這種規定與中期檢查在性質和任務上并沒有多大的差別。事實上,從過程管理而言,中期檢查與預答辯是前后關系,通過中期檢查是參加預答辯的條件之一;在學位論文質量管理過程中,二者是遞進關系,中期檢查保障預答辯充分發揮積極效用,而預答辯建立在中期檢查基礎之上,而非中期檢查的復現或“善后”:“研究生應該以參加正式答辯的狀態和準備去參加預答辯,比如論文肯定要是個成品,而且這個成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反復多個來回完成的。”(訪談編號A1)

  研究發現,有關部門的相關政策對于正式答辯的辦法、答辯委員會委員的資格等作出了詳細的說明和要求,而關于預答辯這一過程管理環節的具體規定則非常少。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下,高校需出臺學位論文預答辯的相關規定,明晰預答辯這一制度的性質、目標、內容及環節等,推動預答辯這一過程管理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有序化。同時,還應強化其答辯屬性、分流與淘汰功能,從而明確預答辯制度的獨立定位,并為隨后的正式答辯提供一個高的起點。

  3.2 完善預答辯環節的組織與管理

  一方面,要強化對預答辯之前相關環節和事項的組織和管理。一是將預答辯的時間固定下來,從而形成常規和傳統:“提前制定好時間安排,納入研究生須知事項內,避免過于靈活的時間安排,如在開學時就制定預答辯時間或統一每年預答辯日期。”(訪談編號B4)同時,時間的安排須充分考慮研究生修改論文的時間需求,控制好前后環節之間的時間間距:“預答辯和送審的時間間距最少也要有半個月至一個月,從而留出足夠的時間給研究生修改和完善。如果時間間隔太短的話,那么發現了問題也沒有辦法或者沒有時間修改,可能只能修改一些比較表面的問題,很多問題都可能關注不過來。”(訪談編號A1)“預答辯時間可以再提前,使研究生有更寬裕的時間把論文修改到位。”(訪談編號B7)二是規定論文提交的時間期限,保障教師有足夠的評閱時間。例如,華東師范大學明文規定提交論文時間為預答辯前十天。[12]三是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即“時間可以再安排得充裕些。一來每位同學都可以得到老師更充分的指導,二來老師們也可以有充足的休息時間。”(訪談編號C4)同時,強化預答辯教師的責任擔當:“參加預答辯的老師最好提前看看學生的論文,這樣在現場時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心中有數,評價學生的論文時才能更加科學、客觀。……老師在參加預答辯之前做足準備,才能為學生的論文‘診’出真問題,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老師自己負責。”(訪談編號B2)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對預答辯活動本身的組織與管理。一是嚴格按照答辯形式開展,真正發揮預答辯“全真模擬”的作用:“細化規范答辯流程,提高問答質量,力戒答辯流于形式。”[2]也有研究生在訪談中提出:“在形式和場地安排上也可以更加正式一些,讓研究生感受論文正式答辯的氛圍。”(訪談編號C4)二是合理分配匯報時長,教師需關注每一研究生匯報的時間分配,“建議控制每位答辯者的時間,鍛煉其答辯時間控制能力,為正式答辯做好準備。”(訪談編號C5)三是做好會場紀律把控。在預答辯的現場匯報中,教師應自覺維護良好的會場紀律,以規范、嚴肅、正規的標準要求自身和研究生,專心參與預答辯各環節。

  3.3 強化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管理

  預答辯的效果與前期各環節的成效緊密相關,高質量預答辯的前提是前期各環節落實到位。因此,要提高預答辯質量,不能只從預答辯本身考慮。這一點一些研究生也在訪談中有清醒的認識:“發揮預答辯積極作用,需按時完成前期各環節內容,預答辯之前的論文選題、開題、中期檢查都要很扎實。預答辯實際是在考查我們讀研三年獲得的知識和能力。”(訪談編號B2)當前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存在的很多問題實際上就反映了課程教學、開題、中期檢查等前期培養過程的問題,而強化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管理也因此變得必要。學位論文質量“主要是通過預防和控制,而不是通過終結性評估得以實現的”[13],因此其管理“應從傳統的‘事后把關型’為主轉向‘事前預防型’為主”[13],將論文質量問題“解決在它產生之前或形成過程之中”[13]。

  從當前過程管理的主要問題看,一是做好課程教學工作。研究生課程提供專業知識、研究方法、學術思維與規范等必要的學習和訓練,為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提供了必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儲備。因此,研究生培養單位應加強課程教學管理,確保課程教學目標落實到位。二是做好開題工作。開題好比是為一篇論文打下“地基”,正如我國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所指出的:“題開得好,做題的思路、方法很清楚,等于論文做了一半。”[14]從現實來看,需從研究生的角度出發,給研究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審慎地思考,選擇一個具有研究價值同時他們自身又有興趣的問題,從而以研究生的內在驅動來保障學位論文撰寫的高質量、高水準。三是做好中期檢查工作。將中期檢查工作落到實處,解決原本在該階段應該解決掉的問題,從而為高質量的預答辯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EB/OL].(2021-03-01)[2022 02 -24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2]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EB/OL].(2020-09 -25)[2021-0-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8/content_5548010.htm.
  [3]馬婧婧,呂家寶優化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措施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 2020(27):171-173.
  [4]周應恒,耿獻輝預答辯制度在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監控中的作用[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4(3):38-41.
  [5]趙梅,孫虹,劉志躍,等.預答辯制度與研究生培養質量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 2007(S1):616-618.
  [6]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2014-02-12)[2021-09-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02/t20140212_165554.html.
  [7]王道紅學位論文質量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8]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12-03-16)[2021-04-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9]陸再興.不能低估畢業論文中期檢查的作用[J]中國電力教育, 1997(4):61-62.
  [10]教育部發布會介紹《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有關情況[EB/OL].(2020-09-23)[2021-04-16]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3/content_5546215.htm.
  [11]湖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管理細則[EB/OL].(2020-04-07)2021-09-26]. http://graduate.hnust.cn/wjgzzd/wj/index3.htm.
  [12]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預答辯工作實施辦法[EB/OL].(2013-03-01 )[2021-08-06]. http://life/ecnu.edu.cn/f5/d2/c18179a194002/page.htm.
  [13]王章豹,李巧林,鄭治祥高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研究與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3(19):27-28.
  [14]顧明遠略論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問題--兼談學位制度的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6):56-58.

作者單位:1.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2.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原文出處:張曉報,莊佳琪.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制度實施情況的個案調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4(05):117-123.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日韩黄片一区免费视频,中文乱码字幕无线观看,国语91自愉自愉自产,国产成人a无码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