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論文第五篇: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項目的選取與施測
摘要:在教師勝任力、其他行業關于勝任力的研究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修訂的第七次教育課程目標》等資料的基礎上,從專業知識能力、教師個人品質、師生關系處理能力、課堂教學與評價能力、職場適應及自我發展能力五個方面對收集到的勝任力條目進行分類整理,形成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調查問卷,意在為韓國漢語教師勝任力的甄選和發展提供一些實證支撐。
關鍵詞:勝任力;本土;漢語教師;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eacher competence,research on competence in other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of Chinese”,“Revised Seventh Education Curriculum Goals” and other materials,deal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teacher personal qualities,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five aspects of competence,classroom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ability,workplace adaptability and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are classified and sorted out to form the competency questionnaire for native Chinese teachers in Korea,which is intended to select the competence of Korean Chinese teachers.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ome empirical support.
1 綜述
“competency”和“competence”兩個詞都曾用來表示勝任力,但有學者認為competency存在兩種不同的含義,即個人需要表現的行為和表現的最低標準。因此,在后期關于勝任力的研究中,competency被用來表達勝任力,conpetence被用來表達勝任標準。勝任力(competency)一詞最早由White[1]在1959年提出,他對勝任力進行定義并重新考慮人類行為的動機。1973年,Dcmcclelland[2]用實證的方法得出測試勝任力比測試智力更能考察一個人能力的結論,他認為勝任力能夠準確測量并用于區分高績效者和表現平平者的個體特征,如:動機、特質、自我概念、價值觀或態度、知識或技能等。郝寧等[3]討論了創造力與能力、專長及勝任力之間的關系,認為勝任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劉明岳[4]總結了勝任力的三大特征,即獨立性、預測性和區別性,并以此討論了勝任力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國內外關于教師勝任力研究影響最大的是能力本位教育和人本教師教育,并形成了以技能為本和以素質為本的模型。Etta Ruth Hollins[5]提出針對不同人群進行教師勝任力評估,分別從與多元化的學習者溝通、對課程和學生的認知、反思性教學、資源選擇、教學環境、人際關系處理、自我發展能力七個方面對教師勝任力進行了討論,并認為教學成果包括學習者在不同方面獲得的能力,不應只評估教師的表現還應當結合教學對象進行綜合評估。李俐和李智元[6]以問題為導向,發現藏漢雙語教師教學勝任力評價標準的缺位,建議從雙語語言表達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專業技能或能力、教學研究能力進行評價標準的重構;周榮甲[7]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勝任力的測量、評價、反饋機制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培養職業興趣,采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陳巖松[8]建立了包含三個維度13個要素的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提出了績效評價方案,為高校輔導員的招聘、培訓和考核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梢,建立勝任力模型對專業教師的甄選與發展評價有著重要意義。全賢陳[9]從當前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任職要求、培養制度與選拔考試試題等方面,對韓國公立學校的培養選拔制度進行了分析。代玉翠[10]認為中學漢語教師的培訓需求主要是中國文化及本體知識、漢語資源應用與活動設計、課堂組織、漢語水平輔導課程等方面。因此,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教學模式、不同的工作性質,進行教師勝任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漢語是全球第二大使用語種,隨著全球學習漢語的熱潮不斷,漢語教師的勝任力對外籍學生能否學好漢語具有重要作用,而中韓兩國作為文化交往密切的國家,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的研究有必要被關注。當前,韓國本土漢語教師評價體系目前還有待完善,存在教師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以CPIK項目為例,大部分初高中的漢語課堂配備了兩名漢語教師(一名來自韓國本土漢語教師,一名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而小學的課堂中韓國本土漢語教師較少,并且許多學校并無專職的漢語教師,一位漢語教師需要同時任教兩所或三所學校。部分學校從幼兒園或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漢語課程,而有一大部分漢語教師志愿者還無法流利進行中韓語翻譯轉換交流,上課過程中存在課堂活動規則解釋較為困難等方面問題。因此,聘用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對于韓國學生學習漢語具有積極意義,針對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選拔標準以及考核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 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項目的選取
2.1 勝任力項目獲取過程
首先,閱讀《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和韓國《修訂的第七次教育課程目標》的規定可知,韓國漢語教師的選拔與培訓基本與中國文化與語言本體知識、課堂教學與組織能力、研究指導能力等方面相關,相關因素需要被考慮到勝任力指標中。其次,通過觀看優秀教學視頻總結出韓國漢語教師的選拔與培訓基本與中國文化與語言本體知識、課堂教學與組織能力、研究指導能力等方面相關。然后,采用開放型問卷調查與行為事件訪談技術,對4位本土漢語教師、6位漢語教師志愿和11名學習漢語的韓國學生進行訪談,得出與教師勝任力特征相關的詞匯。最后,通過分析與調查,共收集到65條關于勝任力特征的詞匯,整理成問卷。
2.2 項目數據分析
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以網絡問卷形式發放給在韓國的漢語教師,回收有效問卷共87份。通過對問卷收集到的數據項目分析,高低分兩組在65條勝任力項目上均呈現顯著差異(p<0.05),65項勝任力項目均具有良好的區分性,不需要刪除分析項。因勝任力各項目之間的得分差異不大,故選擇前五十條詞匯進行討論。結果顯示:排在前十位的內容與教師的個人品質和同事關系處理能力相關?梢,韓國的漢語教師們是比較注重個人品質和人際關系的。但“與搭檔合作教學能力”也可以歸結為與同事合作交流這一點中,因此,問卷項目中這一點將不再出現!秶H漢語教師標準》中將漢語教師的應具備的素質分為五大模塊,分別是:語言知識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和綜合素質。在借鑒了關于教師勝任力、其他行業關于勝任力的研究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修訂的第七次教育課程目標》等資料,擬從專業知識能力、教師個人品質、師生關系處理能力、課堂教學與評價能力、職場適應及自我發展能力五個方面對已收集到的勝任力條目進行分類整理,形成一份關于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因素的調查問卷。通過對勝任力條目進行整理,共得出37條考察條目。整理后的構成情況形成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構成圖(見圖1)。
圖1 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構成
2.3 信度檢驗
對最終確定的37個勝任力項目進行檢驗,采用網絡問卷形式,共回收104份問卷,信度檢驗結果如下(見表1)。
表1 勝任力條目信度檢驗結果
本次數據共涉及專業知識能力維度、教師個人品質維度、師生關系處理維度、課堂教學與評價能力維度、職場適應及自我發展能力維度五個維度,使用Cronbach α系數去測量數據的信度質量水平。從表1中,可以看到專業知識能力維度、教師個人品質維度、師生關系處理維度、課堂教學與評價能力維度、職場適應及自我發展能力維度五個維度的α系數值均高于0.85,信度較好。項目內容可以作為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檢測問卷進行施測。
3 韓國本土教師勝任力問卷的施測
正式施測針對不同群體采用網絡問卷發放的形式,漢語教師志愿者群體回收問卷112份,學生群體回收問卷73份。從五個維度來看,志愿者對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中的打分情況,各個維度的分值統計結果如下(見表2)。
表2 志愿者對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評價結果
志愿者對本土教師勝任力評價的各維度平均值都比較高,均在4分以上。其中,師生關系處理維度的平均得分最高,專業知識能力維度的平均值最低。以志愿者視角來看,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師生關系處理能力較強,專業知識能力方面稍微有所欠缺。
學生對本土教師勝任力評價的各維度平均值都比較高,均在4分以上。其中師生關系處理維度的平均得分最高,為4.841;專業知識能力維度的平均值最低,為4.449。以學生視角來看,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師生關系處理能力較強、專業知識能力方面稍微有所欠缺(見表3)。
表3 學生對本土漢語教師勝任力評價結果
4 結束語
周小兵認為:“語言教學是藝術,教學藝術需要學習,更需要培育、修養。”漢語教師的勝任力對漢語的推廣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自編問卷對韓國的漢語教師勝任力進行了調查,但因進行跨國研究,收集到的學生樣本相對于本土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師志愿者有限,進一步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擴大樣本數量,使問卷更具有推廣性。(2)針對不同任教學校層次的本土漢語教師進行更加細致的勝任力考察,可分別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教育機構的本土漢語老師進行研究。(3)本土漢語教師的勝任力研究比較少,可以以此思路研究各國本土漢語教師的勝任力情況或者繼續對本課題進行研究,從而提出更多對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的建議,建立更加完整的漢語教師學習、交流體系。
參考文獻
[1]White RW.Motivation reconsidered: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Psychological Review,1959,66(5):297-333.
[2]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nlpetene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3]郝寧,吳慶麟.創造力與能力、專長及勝任力關系評述[J].心理科學, 2005 ,28(2)-501-504.
[4]劉明岳基于勝任力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國際公關, 2020(3):202.
[5]Etta Ruth Hollins .Assessing teacher competence for perse populations[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93,32(2):93-99.
[6]李俐,李智元藏漢雙語教師教學勝任力評價標準建構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 2013,28(2):154-157.
[7]周榮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勝任力提升及測量評價反饋機制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2017(12):53-55.
[8]陳巖松基于勝任力的高校輔導員績效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1.
[9]全賢陳.對韓國公立中學漢語教師的培養與選拔制度的分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12.
[10]代玉翠韓國中學漢語師資培訓調查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