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碩士階段一學期的學習,筆者已經對翻譯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該文重點圍繞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展開:對原文的理解方面、術語的翻譯方面以及動名詞轉換方面。通過具體例子具體分析,從而對上述幾方面的問題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理解原文;術語翻譯;動名詞轉換;翻譯方法;
1 引言
本學期老師布置了幾篇翻譯實踐。內容雖不多,但是在進行翻譯時,筆者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本文將重點介紹遇到的幾方面問題,包括:對原文理解方面的問題、術語的翻譯問題和動名詞轉換問題。同時,筆者也表達了對這些問題的一些看法以及發現,希望對以后的翻譯實踐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2 具體翻譯實踐與分析
2.1 對原文的理解
曾幾何時,筆者一度認為母語為漢語的人,在做中英翻譯時,肯定不會遇到理解原文方面的困難。畢竟從小就學習漢語,對漢語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在實際的翻譯練習中并非如此。具體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例1:錢先生對于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人了解西方的學術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筆者的譯文:Qian Zhongshu has done a good job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as well as making Chinese understand western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westerners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
參考譯文:Qian Zhongshu was a good promoter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facilitating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cultures.
分析:最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覺得并沒有什么困難,因為類似這種句子以前也遇到過。因此在翻譯這段文字時,用了直譯法進行翻譯,除了將最后的評論句“起了很好的作用”移置前面,其余部分還是保持原來的位置。但是翻譯后,不免覺得譯文有些拖沓冗長。尤其是“making Chinese understand western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westerners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在翻譯時為了避免重復,還特意將“了解”分別譯為“understand”和“learn about”,并且還在“學術”后面加了“成功”二字,希望能將原文的含義更好地呈現出來。本以為這個句子理解得算比較到位。但是,結合老師的講解以及參考譯文才發現對原文的理解還是出現了些問題。在沒聽老師的講解以及看參考譯文之前,筆者覺得這里的“學術”就是表面意義上的學術。但是之后發現,此處的“學術”與后面的“文化”二字,所表達的含義一樣。而之所以會覺得一樣,是因為在翻譯這句話時將這句話與全文割裂開來,并沒有將其放在全文的語境之下。“文化”是全文的關鍵詞,自然這里的“學術”應該等同于文化。如此理解,譯文就會精煉很多。并且,原文的含義也很完美地呈現出來。
例2:現在的年輕人尤為如此,圈子已成為一種結交同伴、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
筆者的譯文:It is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and the circle has been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aking friends,exchanging information,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entertaining.
參考譯文:This is especially so for young people,who rely heavily on various circles to make friends,exchange information,keep in touch and have fun.
分析:例2理解的難點就是“載體”一詞。因為之前已經知道“載體”在英文中有與之對應的表達。因此,在翻譯例2時,直接將“載體”翻譯為“carrier”。課上老師講解翻譯時,提到英文中的“carrier”并不會用于上述語境中。課后翻閱牛津字典發現“carrier”有下面五種含義,分別為:(尤指經營空運的)運輸公司;軍用運輸車、航空母艦;病原攜帶者;(自行車的)載物架;搬運人、運輸工具。對比原文語境與“carrier”的五種含義,發現“carrier”一詞確實不適合用于該語境下。原文想表達的是年輕人依賴圈子來交朋友等,而筆者之所以錯用“carrier”一詞,除了對這個詞的用法不夠了解,更重要的是沒有理解原文。參考譯文中的“rely...on”一詞在此就非常貼切。不得不佩服譯者的功力。
上述例子讓筆者感受到,要做好翻譯,不僅僅是要掌握好外語,漢語的學習同樣至關重要。在翻譯時,如果不深入思考,不理解原文,僅僅簡簡單單地將漢語轉換為英語,那么譯文很有可能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目標語讀者完全體會不到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平時也要注意多讀一些優質中文書籍,尤其是文言文,以提高自己閱讀漢語的能力。同時,在翻譯時還要兼顧上下文,不能將句子與文章割裂開,否則無法參透某個句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2.2 術語的翻譯
術語是專業領域中概念的語言指稱[5]。而在翻譯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有關術語的翻譯。有時術語的翻譯質量會直接影響整個文章的翻譯質量。因此,準確地翻譯術語顯得至關重要。具體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例3:倘若參加武舉,估計武秀才都考不上,得當一輩子老童生。
筆者的譯文:If he participated in the military examination,he would not be a military scholar,instead,he would been an old Tongsheng (people who are not a schola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參考譯文:Had he taken part in the military exam,he would have failed to pass the preliminary exam and remained a Tongsheng for his entire life.
分析:“武舉”“武秀才”“老童生”這些詞都是帶有中國特色的術語,英語中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表達。換言之,這里出現了文化空缺現象。“空缺”一詞有“空白”“缺損”之意,表示在一種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種文化中沒有的事物或現象,體現民族特有的文化成分及獨特的文化信息內涵[5]。筆者在翻譯這些術語的時候,也是查閱借鑒了一些資料。比如“武舉”一詞就參考了另外一個更為常見的術語“科舉”。“科舉”譯為“imperial examinations”,這個翻譯已經被大家接受。而古代的武舉又涉及軍事,綜合這些信息,就將“imperial”替換為“military”,最后將武舉譯為“military examination”。參考譯文中的“exam”則讓譯文顯得更加輕巧。“武秀才”一詞也是用了相同的方法。先查閱有關“秀才”的譯法,然后再將“武”的含義加入其中,最終將“武秀才”譯為“military scholar”。但是,對比譯文,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多么的稚嫩。譯文中,“武秀才”被放在整句話中翻譯,意譯為“he would have failed to pass the preliminary exam”。“秀才”是科舉考試中最初始的考試,因此,譯文中,“秀才”翻譯為通過最初考試的人?梢哉f譯文非常精當生動。“老童生”一詞讓筆者犯了難,本想意譯為“not a military scholar”,卻發現跟前文重復。最后采用拼音加注的辦法進行了翻譯。參考譯文中,譯者也是通過這種方法進行了翻譯。因為文化術語翻譯比較難,所以之后又查閱了一些資料,以總結一些翻譯此類術語的方法。首先,對于約定俗成的文化術語翻譯,在翻譯時,直接拿過來使用即可。其次,對于那些沒有固定表達的文化術語,可以使用解釋性翻譯,即意譯。譯者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使翻譯后的術語有具體的意義指向,從而傳達出原文的含義和精髓。再者,譯者也可以采用音譯加注的辦法來翻譯文化術語[2]。在翻譯文化術語詞時,雖然有直譯法、意譯法、音譯加注法等幾種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并不是獨立的,在翻譯時,可以同時兼顧使用這幾種方法。翻譯的最終目的都是準確傳遞原文信息,使得譯文地道自然。
2.3 動名詞轉換
詞性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將源語中的一種詞性的詞語用目的語中另一種詞性的詞語進行翻譯的方法[2]。英語中動詞使用頻率較高,因此,在很多情況下,翻譯時要將漢語中的動詞轉換為英語中的名詞。雖然理論了然于胸,但是將其應用于實踐卻著實有些困難。本部分將介紹一下在具體實踐中遇到將漢語動詞轉換成英語名詞時遇到的問題。具體例子如下。
例4:他畢生致力于確定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殿堂中的崇高位置,從而推進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
筆者的譯文:He committed himself to ensure the lofty po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at of world,in order to push for the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orld.
參考譯文:...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world and earning for it a rightful place in the grand hall of world literature.
分析:在翻譯例4時,只想著在保證語法正確的情況下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因此沒有想到要將動詞“走向”轉換詞性。所以最后呈現的譯文有些別扭,不夠地道。而參考譯文中,動詞“走向”在翻譯為英文時變成了名詞“dissemination”,非常簡潔,既反映了原文的信息,又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表達生動,意義準確。
例5:錢先生對于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人了解西方的學術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筆者的譯文:Qian Zhongshu has done a good job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as well as making Chinese understand western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westerners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
參考譯文:Qian Zhongshu was a good promoter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facilitating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cultures.
分析:在這句話中,漢語“起了很好的作用”為動詞短語。在翻譯時,還是將其處理為動詞短語,沒有考慮到轉換詞性。因此譯文平平無奇,沒有任何亮點。但是在參考譯文中,譯者很簡潔輕巧地將其譯為名詞短語“good promoter”,簡練傳神地傳達出原文的含義。詞性轉換可以打破原文的詞句格局,可以化生硬別扭、啰唆的譯文為通順、流利的譯文[3]。
結合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發現在中英翻譯實踐中熟練地使用詞性轉換技巧非常不易?梢暂p而易舉地記住理論,但是將其應用于實踐卻難上加難。為了讓譯文更加地道,靈活使用詞性轉換技巧,譯者有必要了解中英文之間的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平時多注意了解西方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在下筆做翻譯實踐之前,想想是否需要進行詞性轉換。筆者之所以沒能做到合理轉換詞性,就是因為對西方文化以及語言習慣了解不夠透徹,以后在這方面要多加注意。
3 結論
本文重點介紹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以及在對比譯文與參考譯文時得出的一些結論。遇到理解原文方面的困難時,在翻譯過程分中要學會聯系上下文,不可將某句話與全文剝離。平時的話多注意通過閱讀優質漢語書籍以提升漢語水平,尤其是文言文,以提升語感。翻譯術語有困難時,可以通過直譯法、意譯法、拼音加注法嘗試翻譯,也要學會兼顧使用這幾種方法。當然平時也要多做一些有關方面的積累。有動名詞轉換方面的問題時,在掌握相關翻譯理論后,還要了解中英文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此外,平時還要多做一些相關練習。
參考文獻
[1]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術語工作原則與方法(GB/T 10112-1999)[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2]陳海燕.淺析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翻譯中的難點[J]中國翻譯2015,(5)-:13-17.
[3]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對英漢、漢英翻譯的有效性-以詞類轉換和單位轉換為主的探討[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98-101.
[4]林鈴.卡特福德翻譯轉換模式下的翻譯過程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 (5):74-75,82.
[5]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