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s6kiq"><small id="s6kiq"></small></sup><rt id="s6kiq"><center id="s6kiq"></center></rt>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文學論文 > 外國文學論文

淺析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新女性形象

來源:學術堂 作者:彭艷萍
發布于:2023-02-22 共13890字

  內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她創造的四部完整作品中,勾勒了眾多新女性形象。在這一批新女性形象的內部,包括以簡·愛為首的成熟新女性形象,她們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日趨完美;以波琳娜、卡羅琳為例的矛盾型新女性形象;以伯莎·梅森為代表的異化的新女性形象。同樣作為新女性形象,她們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具有獨立、反抗、平等的意識,外貌平凡,家庭環境較為復雜,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等。通過追溯其形象淵源,挖掘其原型,深入探究她們所蘊含的內在含義,以及新女性形象對呼吁婦女解放、反抗男權社會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新女性 獨立 平等 反抗 犧牲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new female image

  Abstract:Charlotte Bronte created in her four complete works, draw theoutline of the new female image.Within a batch of new female images, includingheaded by Jane eyre mature new female images, they through their own continuouseffor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erfect; Polina, Caroline, for example thecontradiction type new female images; Represented by Bertha mason of the alienationof the new female image. Same as the new female image, they have some commonfeatures, such as independent, rebel, equal consciousness, the ordinary appearance,family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complex,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education, etc.

  Through image trace their roots, dig its prototype, delve into them because of theinherent meaning, and the new female image of call for women's liberation, resistingthe unique values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The new female image;Independence;Equality;Defiance; Sacrifice

目 錄

  一、引言

  二、新女性形象分類

 。ㄒ唬┏墒斓男屡

 。ǘ┟艿男屡

 。ㄈ┊惢男屡

  三、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ㄒ唬┩庠谔卣

  1.平凡的外貌

  2.復雜的家境

  3.一定的教育

 。ǘ﹥仍谔卣

  1.獨立

  2.平等

  3.反抗

  四、新女性形象的價值

 。ㄒ唬 個人價值

  1.自身經歷的言說

  2.自我思想的表述

 。ǘ 社會價值

  1.時代的回應

  2.女性的代表

  五、結語

  參考文獻

  一、引言

  作為一位杰出的十九世紀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用她短暫的生命創作出了四部完整的經典著作——《教師》、《簡·愛》、《謝利》、《維萊特》。這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尤其是那些具有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追求獨立、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新女性。這一系列震撼人心靈的藝術形象,成為英國小說世界中不可缺失的一道人物風景。

  近代對新女性的研究較為普遍,傳統研究中的新女性通常被認定為,新時期具有強烈的抗爭精神和自我意識,追求平等、渴望幸;橐龅呐,如在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簡·愛》中的簡·愛就是傳統的、被多數人所認可的新女性形象。實際上,新女性有不同的存在形式,除了一些正統的新女性形象,還有一些以“變體”形式存在的新女性形象,如《簡·愛》中的伯莎·梅森,她們身上同樣具有新女性形象的內在和外在特質。

  這些所謂的“變異化”的新女性和較為成熟的新女性,以及一些正處于過渡時期的新女性,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新女性世界。而她們結合起來才真正形成了夏洛蒂筆下豐富的“新女性形象世界”。

簡愛

  二、新女性形象分類

  在時代發展的歷程中,新女性形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自我發展的趨向,也是一種逐漸蛻變、完善的過程。所以在夏洛蒂筆下有三類新女性形象的存在。一類是以簡·愛為代表的經典的、成熟的新女性,第二類是具有一定的新女性特質,但仍被傳統束縛的,處于過渡中的新女性,她們充滿了矛盾,如卡羅琳、波琳娜,還有一類最具個性化的如《簡·愛》中的伯莎·梅森這樣的女性,表面上以傳統女性身份存在,實際上是作者以特殊言語表達的、被時代異化的新女性形象。

 。ㄒ唬┏墒斓男屡

  “成熟的新女性”即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人格的平等獨立,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趨炎附勢,追逐金錢地位,最終轉化為較為完美的新時代女性。如同名小說中的簡·愛、謝利等新女性。

  簡·愛是夏洛蒂筆下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成熟新女性形象。她雖外表不美,但內心卻十分豐富,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愛憎分明,爽直痛快,對愛情執著追求。她從小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在舅媽家屢屢遭受欺侮,來到洛伍德學校后,又受到非人的待遇,飽受身心折磨,但她卻仍然頑強地活了下來。之后遇見羅切斯特,以及經歷的種種挫折,使她逐漸具有了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獨立、平等的女性意識,最終成為了一個正直、高尚、純潔的女子。丹奈也曾認為簡·愛“并不美,但卻神秘地,無法拒絕地誘引人;純潔、堅強、英勇、聰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又是一個成熟的婦女;端正而又吸引人,難以捉摸。……”簡·愛在各方面都很好地表現出了一位完美的新女性形象特質,是夏洛蒂筆下最為正統的成熟新女性形象。

  露西·斯諾是《維萊特》中的女性人物,她作為一位成熟新女性形象,突出表現在她對愛情的深刻理解和領悟。她和簡一樣,相貌平庸,生活貧窮,從小無依無靠,迫切地希望得到美好的愛情,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她對愛情的感悟。露西追求的是一種經濟和精神上獨立、平等的愛,她強烈地抵制愛情中不健康的支配與服從的關系。經過與約翰和保羅兩次感情經歷的比較,露西終于意識到什么才是真愛,她知道“產生于美的愛情不是屬于我的,我同它毫無緣分,我也從來不敢問津。”她認為只有在彼此相識相知的基礎上,“經受了痛苦之焰的考驗,為忠誠所錘煉,被純凈耐久的情感合金所加固,經過理智的重重探測,最后,由它自身發展的過程而被鑄造得完美無疵。”這樣的愛情,才是露西所認同的。在這些的新女性形象中,露西對愛情的剖析是最具深刻性的。

  謝利(《謝利》),是英國文學史上出現的一位個性出眾的女性人物,也是作者筆下獨具個性的成熟新女性形象,充滿生機、潑辣大膽、敢作敢為。夏洛蒂賦予這個角色勝過簡·愛的叛逆,讓謝利通過更具體、更大膽的行動,表現眾多婦女渴求自由、要求解放的美好心愿。她是“母豹,林中生長的尤物任性,粗野。”她把牧師哄出家門時那副無所畏懼的神情;她贈送物品給為抵制工人反抗而受傷的軍人時的慷慨豪爽;她同約克先生辯論時的潑辣;又如她看著工人毀壞機器的趨勢不斷蔓延,自身產業難以幸免,她“想通過行善,獲得拯救”時的坦率等,都向讀者形象地展示了一位獨具特色的成熟新女性形象。

  在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國,處于男權社會中的女子個個渴求美貌、財富與地位,一輩子身處上流社會享受榮華富貴。而成熟的新女性卻以自尊自強的形象出現,表現在她身上的每一筆都是如此的優美、真實,充滿了精致的活力和柔媚的生命。她們憑借自身的能力為自己贏得榮譽的花環,也因此成為新時代女性的楷模。

 。ǘ┟艿男屡

  這里的“矛盾的新女性”指的是雖有行動或者語言上的反抗、獨立等行為,但因為受外界環境、家庭等因素影響,傳統思想與新思想相對抗,最終在轉變為新時代女性的道路上淪為時代犧牲品,例如《謝利》中的卡羅琳、《維萊特》中的波琳娜等。

  雖然卡羅琳作為謝利的配角出現,但在她身上有著相同的一種新女性精神——反抗精神?_琳試圖尋找一個可以自我謀生的工作,因此為了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平等而大肆抱怨,向赫爾斯通叔父提出了一系列以前從未涉及的問題,使得所有人都大為震驚。

  在《謝利》第二十二章末尾,卡羅琳為大多數的英國婦女發出了她們心中的吶喊,她大聲疾呼:“英格蘭的男人呵!看看你們那些可憐見的姑娘吧,她們有許多就在你們周圍一天一天地憔悴下去……更慘的是,淪為怪癖愁苦的老處女……為人父的人呵你們不能改變這種情況嗎?”這是多么悲慘的吶喊!這是受到壓迫的英國婦女對男人以及對整個男權社會所發出的抗議!

  卡羅琳呼喊出了內心的真正想法,但最終卻未能在行動上體現出來。她想成為一名教師,去外面的城市工作,卻因為叔父不同意而放棄了,沒有為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她不夠完美,所以是一個傳統思想和新思想對立的矛盾型新女性,是當時社會大多數渴求自由,卻無力掙脫束縛的婦女中的一員,成為了時代的縮影。也由此可以看出,夏洛蒂筆下的新女性形象并非一定是以女主人公的形象存在,作為配角的卡羅琳也是新女性形象中的一員,以此充實和豐富新女性形象的世界。

  相比較具有強烈反抗意識的卡羅琳而言,波琳娜則溫柔和順許多,她雖然不像其他新女性果敢、叛逆、個性突出,但她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質熠熠生輝。她在小說《維萊特》中以“家庭天使”的形象出現,扮演著有一個中上層家庭主婦的形象,高雅、體貼、“忘我”。但細細品讀,可以發現波琳娜是一個具有強烈獨立意識的女孩,具有自強不息的美德和崇高的品質。小說前三章中年僅七歲的波琳娜意識到,如果父親離開,自己將來的處境會是無依無靠,她必須要尋找寄托,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于是她下意識地強迫自己獨立起來。波琳娜來到布列頓太太家的第一個晚上,她堅定地拒絕了仆人海蕊特抱她上樓睡覺的要求,連續說了三遍“沒有必要”,并且堅持自己穿衣、梳洗,努力克服遇到的種種困難。“別的孩子傷心或感到疼痛的時候會大聲嚷著哭,不怕難為情, 也不忍著點兒;但是,這孩子卻光流眼淚——只有最輕微的偶爾的欷歔聲才能證明她動了感情。”夏洛蒂獨具匠心地用作品的前兩章對波琳娜的童年進行生動地刻畫、描寫,反映了波琳娜其實是一個溫柔懂事,但內心卻異常獨立和堅強的女孩,讓人無限眷戀。

 。ㄈ┊惢男屡

  與其他新女性相比,伯莎以其獨特的“瘋女人”形象,代表了一類以疾病為“外衣”包裹的、不受任何社會道德和習俗制約的,被時代異化的新女性形象,是夏洛蒂以獨特的言語塑造的。

  “瘋女人”是夏洛蒂在《簡·愛》中創作的一位極具特色的經典女性人物。她是羅切斯特的妻子,是一個聞名西班牙城、集才藝美貌于一身的大家閨秀,但在婚后的四年時間里,化身成為“粗俗”、“陳腐”、“乖戾”、“淫蕩的妻子”。她擁有羅切斯特夫人的身份,卻被自己的丈夫關押在了桑菲爾德府的閣樓里。她被丈夫用各種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描述著,冠以“瘋女人”的頭銜,甚至連為自己辯解的機會都被剝奪了。她被囚禁在閣樓長達十年之久,成為了一個“四肢發達、腰圓膀大、臉沒有光澤”的“魔鬼”、“怪物”,于是伯莎毅然決然地開始反抗。她以火、刀,以及自己的牙齒作為抗爭的工具,依靠個人的力量,孤軍奮戰。她痛恨無恥地利用自己、又冷酷地傷害自己的羅徹斯特,她利用一切機會想要殺死他。她一次一次地發出瘋狂的舉動,最終縱火將那筆為她帶來不幸的財產及桑菲爾德府燒成廢墟,使自己從男權社會中徹底解放。伯莎的種種復仇行動,是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寧愿與傳統道德同歸于盡,也不愿被關押在閣樓里喪失自己的人格與尊嚴。她無言的抗爭是“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的最好證明。

  伯莎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和男性壓迫的反抗者,作為異化的新女性,她的反抗更為猛烈,更為徹底。伯莎以一種極端的、異化的方式展現了她內心強烈的反抗意識,宣泄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她是一個真正的行動主義者,她以自己的理智和生命為代價進行著抗爭。她向男權統治發出挑戰,將這座埋葬了她青春和美麗的莊園付之一炬,但最終作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告別了美好的世界。

  三、新女性形象的特征

  夏洛蒂筆下的新女性形象,盡管相貌平平、性格各異,但她們有著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始終主動進攻、無所畏懼的特點。她們不是任人擺布的奴隸或玩偶,而都是一群有著強烈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女性人物,具有一些內在和外在的共同特征。

 。ㄒ唬┩庠谔卣

  作為新女性,她們有著同樣的外部特質,如她們擁有平凡的外貌、復雜家庭背景、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等顯而易見的特征。

  1.平凡的外貌

  自古以來,在男權社會中,容貌是作為評價女性價值的基本標準。傳統意義上的標準女性被定義為:出身高貴、氣質優雅、有教養、純潔、美麗。這是男權社會所崇尚的完美女性的準則,而這類女性往往是“沒有靈魂的玩偶”。

  夏洛蒂的妹妹們在談論創作時也認為,作品中女主人公必須漂亮。夏洛蒂不同意她們的想法,曾告訴她們:“我將用事實證明你們錯了。”夏洛蒂作品中的女主角和她一樣矮小、貌不驚人,但是同樣迎合了許多讀者的審美趣味,受到讀者的青睞。

  在夏洛蒂的筆下,女主人公的相貌無一一個是花容月貌,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女性形象。外貌平凡,身材矮小,面色蒼白,五官極為普通,穿著也是簡單樸素,這是對簡·愛的總體描述。但是簡·愛卻比那些美貌的女人有更加感人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謝利、露西、弗朗希絲也都是外表平凡的婦女,她們不美,但她們心靈純凈、善良,崇尚獨立平等,內心的美遠遠超過了外表的美麗,這也是夏洛蒂塑造的女性獨具魅力的地方。雖然伯莎最初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美人,但在被關押了近十年之久后,也逐漸淪為了一個面無光澤、膀大腰圓的女人。

  夏洛蒂突破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創作風氣,一洗名媛淑女的脂粉氣,一反大家閨秀的矯揉情,塑造了一系列洗盡繁華、脫俗高雅的女性。她所創作的女主人公絕對不是傳統型的,也不是羅曼蒂克式的,而是敢于同資產階級反抗的,蔑視不平等、不合理現象,具有反傳統思想的平凡新女性形象。

  2.復雜的家境

  這些女性有一個重要的共同特點就是身世凄慘,從小孤苦無依,失去父母,沒有親人的關心和照顧,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只能寄人籬下。而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逐漸培養了她們堅強、獨立的新女性特征。

  就像簡·愛,在她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繼去世,是里德舅舅把她帶到家里。不幸的是舅舅不久也去世了,雖然臨終前囑托里德太太把她當做親生女兒一樣撫養長大,但是舅媽不喜歡她,把她當做一個陌生的外人對待,甚至連表兄妹和仆人都要欺負她。最終把她送到了一個環境極其惡劣的,如同人間地獄般的慈善機構學習。在學校期間,除了支付每年所必要的學費之外,里德太太對她不聞不問,毫無親情可言。

  弗朗希絲也是從小父母去世,由姑媽撫養長大,以修補花邊為生,隨后在寄宿學校擔任手工課教員,卻因為沒有地位,沒有金錢,又是異教徒,被女校長鄙視,被學生欺負。露西剛成年也成了孤兒。謝利、卡羅琳亦是,當卡羅琳郁郁寡歡,幾乎臥病不起時,她的母親才迫不得已出現與她相認。

  即使是上層階級的波琳娜也同露西一樣,寄居在布列頓太太的家里。她的母親是一個輕浮、隨便的女人,對她漫不經心,丈夫對她感到灰心喪氣,最終雙方離異。后來因為在舞會上玩得過分賣力,患了感冒發了燒,不久變去世了。父親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嚴重影響,醫師讓他通過旅行治療疾病。于是父親就把波琳娜一個人留在布列頓太太家里,讓仆人照顧她?梢哉f波琳娜也是在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3.一定的教育

  在以男權為中心的時代,中等階級婦女飽受傳統文化的殘害,她們依附男性存在,以男性為權威,是當時受歧視的典型女性階層。上層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有許多機會與上層階級男性交流,可以借此豐富自身經驗,不斷增長見識,她們也需要接受必要的學習教育。底層勞動婦女因家境較為貧困,家庭無法承擔足夠的教育費用,因而必須外出工作,自我謀生。只有中產階級婦女是“多余人”,是丈夫的擺設,基本無社會功能,也無獨立性。在當時,成為一名家庭女教師是她們的唯一出路,所以這種家庭的女孩子從小就會接受一定的教育。作品中的這些新女性都需要接受教育,然而這種教育只是一般的基礎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知識的大門并沒有完全向她們打開。簡·愛、弗朗希絲,還有露西,都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簡·愛從小就喜愛看書,常常在表兄妹們玩耍的時候一個人悄悄地躲在層層疊疊的窗簾背后看比維克的《英國禽鳥史》,喜歡聽仆人白茜講故事,喜歡畫畫,還看過《帕美拉》、《毛蘭伯爵亨利》、《羅馬史》、《格列佛游記》等著名著作。簡愛不僅喜愛讀書,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對書中的人物進行分析和比較,得出自己的想法。后來進入勞沃德慈善學校學習,學校艱苦的生活,令她養成了良好的品性和習慣,忠于職責,遵守紀律。

  她努力地學習著某些課程,最終以班級第一名的位置被授予教師的職位。在簡·愛與羅切斯特的婚姻受阻,離開桑菲爾德府四處流浪,被好心的黛安娜和瑪麗收留在沼澤居,仍然熱忠學習。簡·愛的身體恢復后,慢慢地與她們加深了交流,和她們一起讀書、繪畫,欣賞她們所欣賞的,贊同她們所贊同的。她們比簡·愛更有學識,讀的書也更多,于是簡·愛貪婪的讀著她們所讀的書,晚上與她們們一起探討。黛安娜教簡德語,簡教瑪麗繪畫,三人自得其樂。而弗朗希絲和露西同樣會縫紉、外語語法等文學知識,可以以此擔任學校教師賺取生活費,維持生計。

  像伯莎、波琳娜、謝利、卡羅琳,她們作為上層階級的貴族女性也必須接受一定的教育的。她們要從小學習禮儀規范,學會端莊的姿態、優雅的談吐,學著如何與上流社會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士交流,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家庭主婦。她們還需要學習英語、法語,以及文學知識,另外還要學習繪畫、音樂、縫紉等,需要具備一名貴族女子所必須具有的基本才能。

 。ǘ﹥仍谔卣

  十九世紀的英國,女性在男權意識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感染下,不知不覺,也就成為了低于男性的“次等性別”。性別成了她們無法逾越的界限,她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超過男性,只能以男性的附庸形式存在。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必須具有強大的內心世界,頑強地秉持獨立的人格。夏洛蒂塑造的這一系列女性形象就具有平等獨立、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獨特人格魅力。

  1.獨立

  獨立是指不依附、不隸屬于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必須保持思想的獨立、人格的獨立和經濟的獨立。因此,獨立也可以分為精神獨立和物質獨立兩種。獨立是新女性必須具備的品格特征之一。

  在眾多的新女性形象中,簡·愛兼具精神獨立和物質獨立。簡·愛在童年殘酷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孤傲、反抗的個性,在她成年后就變成了一種自覺的自我獨立意識。

  一個出身低賤、無親無故、身無分文,獨自闖進社會謀生的弱小姑娘,是很容易丟失自己的人格,希望得到別人的憐憫的。但簡·愛卻像保護生命一樣堅守著獨立的人格。雖然家庭教師地位卑微,但她依然從容不迫,默默地守護著自己的尊嚴,表現出一種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形象魅力,正是這種獨立自我的精神力量,獲得了羅切斯特的愛。

  簡·愛不僅反對羅切斯特給她買過多華麗的奢侈品,還聲明自己在婚前仍以教書為生,自食其力,她還要繼續做阿黛勒的老師,來掙得自己的膳宿費和外加一年三十磅的薪水,靠那些錢來添置衣裳。她不是男權社會中的傳統婦女,并不想依靠婚姻來尋找下半生的物質寄托,而是想要尋找一個能陪伴她一生的情感依靠。當她知道羅切斯特其實早已結婚時,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一切,孤身一人離開桑菲爾德莊園,寧愿四處流浪,而不愿做金錢的奴隸?梢,簡·愛始終保持著人格獨立,不愿被權錢所利用。

  弗朗希絲相對于簡·愛來說,更強調物質上的獨立,也比簡·愛更具社會意義。她與威廉結婚后,她希望能自力更生,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于是提出了一個計劃——創建一所學校。她堅信,只要自己身體健康,努力克服困難、 沒有絲毫的懈怠,就會辦成一所獨立自主的學校。在經過忙亂的、奮斗的、堅持不懈的十年后,通過不斷提高學費、改進教育體制,她的學校成了布魯塞爾最受歡迎的學校之一。她每天在學校熱心地忙碌著,默默無聞、一絲不茍、孜孜不倦,家和學校全由她一個人照管著。她軀體里蘊藏著的強大的能力——獨立,最終得以自由的發揮。

  2.平等

  新女性的平等表現為,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要求公正地享有與男性相等的權力與地位,她們藐視權錢,重視人格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就如簡·愛在羅切斯特有錢、有權、有勢的時候,沒有選擇嫁給他,而當羅切斯特遭遇火災,雙目失明,失去一切時,簡·愛不但沒有拋棄他,反而更加堅定了照顧他一生的決定。因為在簡·愛看來,這時羅切斯特和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他們之間不再有金錢和地位的隔閡。又如簡·愛在與羅切斯特交往的過程中,得知羅切斯特既想留下英格拉姆小姐,又想把她留下,簡無法容忍:“我的靈魂跟你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1簡·愛的“男人和女人是一樣平等的”是當時父權社會一個豪邁的宣言,這也充分表明他們的愛情基于平等的。另外,簡·愛在意外繼承了叔叔一份兩萬英鎊的遺產時,立即提出要與圣·約翰兄妹平分。這些行為都是由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支撐著,也正是因為這一本質特點,簡·愛才敢于蔑視封建貴族的財產、等級、門第等陳腐觀念,敢于執著追求建立在平等、獨立基礎上的戀愛自由和婚姻幸福。

  作為新女性形象的謝利,在平等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謝利有財產、有地位,應有盡有,造物主把最好的一切恩賜于她,讓她陶醉在幸福之中。然而她并沒有因此喪失自我的人格,淪為金錢的奴隸,更沒有讓優越的環境逐漸侵蝕寶貴的自我意識。她就像簡·愛直面逆境那樣冷靜地對待自己優越的環境。一個人可能在不幸的境遇中消沉垮掉,也可能在幸運的環境中昏沉自溺。謝利有了深刻的覺悟,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平等與財產、地位毫無關聯,平等是建立在精神和意識豐富的基礎上的。她拒絕了四位門當戶對的求婚者,毅然地選擇了一位和她同樣擁有豐富精神財富的家庭教師路易斯。這樣大膽的舉措對于一名貴族女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因為這要比男子承受更多的壓力,也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力量。作者也曾在作品中這樣贊頌她:“她的美不僅在她濃密的卷發和閃爍的雙眸,還在于她冷淡惜苦,仗義疏財的正義感,她的美,畫龍點睛之筆是她在愛情婚姻上敢于把家族和階級戒律踩在腳下,一往直前走自己選定的路。”

  3.反抗

  新女性與傳統女性最為突出的差異就是,新女性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她們不被傳統意識壓抑和束縛,不畏懼男權主義的威嚴與壓力,她們勇于抗爭,爭取屬于女性的一片廣闊而自由的天空。

  《簡·愛》開篇,作者就用激烈的言辭和勇敢的行為向讀者展現了簡·愛性格中的強烈反抗意識。面對約翰·里德的粗暴虐待,她忍無可忍,怒斥他為“殺人犯”、“奴隸監工”、“羅馬皇帝”……并且毫無顧忌地和他打斗起來。面對強敵,她不甘示弱,也毫無屈服、懦弱之態,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而當簡·愛面對冷酷無情的里德太太時,對她的自私、虛偽的品質嗤之以鼻。她與里德太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后,竟公然痛斥她為“壞女人”。簡·愛反抗壓迫的鮮明性格,在她童年時期就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簡·愛去了寄宿學校后,對自己的好友海倫的容忍和耐心不能理解,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激憤。她告訴海倫,當“我們”承受無故地挨打時就該狠狠地反擊,好好教訓他,讓他再也不敢這樣打人,并把他打人的工具奪過來,當著他的面毀壞。

  《簡·愛》中的另外一個重要女性人物伯莎,她充當著潛意識中的簡·愛存在,她代表簡·愛內心所隱藏的瘋狂欲望。簡·愛雖一直與社會中種種不平等觀念和現象作斗爭,但她的抗爭受到理性壓制,以及法律與道德的規范。因此就由瘋女人伯莎代替簡·愛完成不受社會道德和習俗限制的抗爭任務。作品著力描述了瘋女人的五次反抗行為。第一次是深夜進入羅切斯特房間放火;第二次是刺傷前來看望她的哥哥梅森;第三次是撕毀簡·愛的頭紗;第四次是羅切斯特與簡的婚姻受阻,羅切斯特帶人闖入囚禁瘋女人的閣樓,與瘋女人搏斗;第五次是放火燒了桑菲爾德莊園!逗·愛》這部小說中除了簡·愛為追求婦女解放、追求獨立平等而斗爭外,實際上還穿插著伯莎代表被剝奪話語權的廣大婦女向社會發出的吶喊和不懈地反抗。

  另外,《謝利》中作為配角的卡羅琳和《教師》女主人公弗朗希絲,她們雖不像簡·愛和謝利那樣充滿浪漫的激情,也不像她們那樣與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針鋒相對,甚至有點兒意氣用事的反抗,但她們通過更冷靜、更深入地分析問題,更理智、更策略地與這個社會進行斗爭。雖然她們的反抗形式不同,但她們都有著積極反抗的精神。只是簡·愛和謝利的自我意識較為外露,她們更傾向于浪漫激情式的反抗,卡羅琳和弗朗希絲的自我意識較為內向,因此她們更傾向于實際理智式的反抗,有時甚至愿意為了達到反抗的最終目的而作出必要的妥協和犧牲。

  四、新女性形象的價值

  女性發展的最高指向,是自身價值的全面實現,也就是最終成為時代新女性。而在十九世紀處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新女性的出現可謂是難能可貴的,是具有先進性的。

  這意味著婦女被解放的程度得到進一步地提高,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新女性之所以擁有獨特的價值,就是因為體現了時代的社會特質。同時,這些新女性形象的出現是作家個人的展示,也是對當時時代和社會的影射。

 。ㄒ唬﹤人價值

  個人價值即是指新女性形象對于夏洛蒂本人的價值。夏洛蒂創造這一系列的新女性形象,是對她自身生活經歷為原型進行改造,是對生活的追溯和回憶,也是傾訴內心獨立反抗意識、發展獨特個性的最佳方式。

  1.自身經歷的言說

  夏洛蒂一生經歷坎坷、命途多舛,這些作品的素材和人物大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個人經歷及身邊人物為原型創作的,也就是作者對自身經歷的敘述。

  1816年4月21日,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英國約克郡桑頓鎮的一個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在她四歲那年,一家八口搬到約克郡凱利鎮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居住。次年,母親因病去世。1825年,大姐瑪麗亞和二姐伊麗莎白在學校感染肺結核后相繼離開了人世。死亡的腳步就這么一步步地在她的心靈上留下了恐怖的印記。此后,夏洛蒂在家鄉哈沃斯平靜地度過了六個春秋。她和艾米莉、安妮、布蘭韋爾一起學習文學知識,一起寫詩、寫小說、寫劇本,并合辦手抄本刊物。夏洛蒂的家境本身并不寬裕。1834年起,因為父親病重, 弟弟染上酗酒、吸毒的惡習,經濟更加困頓。她和艾妮、艾米莉想通過教書、開辦學校改變經濟貧困的現狀,但沒有成功。1848年,艾米莉、布蘭韋爾和安妮因患病相繼去世。轉眼間,在哈沃斯那座凄清的石屋中,只剩下身心俱疲的夏洛蒂和體弱多病的父親相依為命,這里留給她的是無限的傷感和抑郁。夏洛蒂的愛情生活也一直不順利。年輕時她曾愛上出版商喬治·史密斯先生,但自認為配不上他,便主動放棄了。后來擔任家庭教師時,又愛上了已有家庭的埃熱先生,但因無望得到結果,最終放棄。1854年,在沒有得到父親的贊同下,她與父親的助手結婚,然而結婚不到一年,她就死于妊娠引起的并發癥,年僅39歲。

  夏洛蒂強烈的自我意識在現實生活的局限中被無限壓抑,創作出一部部被打上她個性烙印的作品。這些作品攜帶著強大的情感沖擊力,是夏洛蒂思想的投射,充分表明她的自我意識和觀念。因此,夏洛蒂作品的題材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和現實主義色彩。伍爾夫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說過:“研究她(夏洛蒂)的生平就是研究她的小說,兩者似乎是同一個命題。”

  《簡·愛》的故事就是由夏洛蒂的生活經歷改編而成的。夏洛蒂和簡·愛一樣在失去母親后都孤苦無依。在當時的社會為了生存,她們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家庭教師,兩人的求職道路都幾經波折。夏洛蒂為了寄托內心的憂愁,奮筆疾書;簡·愛則通過學習、看書消除寄人籬下的孤獨。夏洛蒂曾經愛上過喬治·史密斯,后來認為配不上他而主動放棄;簡·愛不愿接受圣·約翰的求婚。在布魯塞爾留學時,夏洛蒂與埃熱先生的感情受到埃熱夫人的重重阻撓;簡·愛和羅切斯特的愛情也出現了伯莎從中阻礙。

  《維萊特》故事亦是夏洛蒂對生活經歷的改編和創作,它是夏洛蒂真實生活片段的剪接與編輯,悲苦的生活激發了夏洛蒂創作的沖動,更為真切地表現了她的生平。法國評論家愛彌爾·蒙泰居(1825~1895)說:“夏洛蒂的兩部小說都可以被看成是自傳, 可以冠以同一個書名;《簡·愛》的副標題應是‘夏洛蒂的詩意的生平',《維萊特》的副標題應是’夏洛蒂的真實的生平‘”。

  2.自我思想的表述

  弗洛伊德在論述作家創作的原動力時指出,作家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產生對立和沖突,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作品。這一部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夏洛蒂自我反抗精神和自身觀念思想的表達,也是對生活感到失望后孤獨苦悶、無處宣泄的精神替代品。

  自身具有獨立、平等個性的夏洛蒂·勃朗特深知女性的痛苦、希望和理想絕不可能由女性自身孤立完成,她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她努力地創作。她通過作品表達出對男權社會的行為準則和最終形成的以“父權”為中心的強烈反抗。四部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是自小父母雙亡,這是作者獨特的、隱匿的抗爭方式,是她潛意識中渴望不被父權的束縛和追求自由平等生活的美好理想。同時,還強調了孤獨無助的女性處于劣勢生活環境中的艱苦,更多地把反抗精神藏匿于女主人公的執著、堅韌的性格中,才使得她們有可能在廣闊的社會中立足,尋找到真正的幸福。夏洛蒂·勃朗特的創作總是在與強權不斷抗爭并試圖獲得最后的勝利。

  由此可知,夏洛蒂的作品是她渲泄情感和表達自我觀念的交匯地。筆尖與紙的摩擦,發出的是她陣陣呼喊與呻吟,不斷地創作是她釋放生活的重負與精神的孤寂,獲得前行的勇氣。她通過雙手,竭盡全力用紙和筆表達著她的苦痛、壓抑,以及自己所堅持的信念。

  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夏洛蒂面對強大的父權話語的困擾,不斷地為女性進行自我表述,自由地言說女性的故事,致力于解救被父權囚禁的女性,也因此揭開了女性創作的新篇章。

 。ǘ┥鐣䞍r值

  在時代發展中,因社會分工不同和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問題作為社會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夏洛蒂塑造的新女性形象義無反顧地站出來為所有被傳統束縛的婦女吶喊,與男權社會抗爭、搏斗。這些新女性形象的出現向傳統社會發出抗議,她們發出的呼聲震動了英國文壇,也喚醒了成千上萬的婦女同胞,讓婦女對女性獨立充滿希望。

  1.時代的回應

  十九世紀的英國在議會改革選舉制度法案的通過和工業革命完成的推動下,成為世界上頭號工業大國。然而,社會的發展并沒有提高女性的地位,就像經濟的繁榮并沒有改善工人的生活一樣。英國婦女的首要職責就是成為一名集謙卑、犧牲、忘我等優秀品質于一身的“家庭天使”或“高尚淑女”。由此可知,這一特殊時期的女作家面臨著巨大的創作困境。同時代的詩人騷賽勸說她,文學不應該成為婦女的職業,她應去盡心完成自己的天職。在這樣社會背景中,女性作家只能通過迂回的、隱秘的方式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因此夏洛蒂在發表《簡·愛》時只能采用“柯勒·貝爾”這個不明性別的筆名。

  在十九世紀的英國文壇,女性作家層出不窮,她們通過創作抒發自己對愛情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對婦女命運的思考,進而向男權社會的傳統觀念發出了挑戰。受夏洛蒂《簡·愛》(1847)的影響,蓋斯凱爾夫人隨后出版了一部描繪工業城市曼徹斯特無產階級生活和斗爭的長篇小說——《瑪麗·巴頓》(1848)。她同夏洛蒂一樣關心著下層婦女,提出了有關婦女解放的問題,深入探析婦女不幸命運的根源所在。與夏洛蒂同時期的男性作家狄更斯(1812-1870)和薩克雷(1811-1863)雖然擅長創作揭露和批判資產階級社會的作品,批判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度和廣度也無人能及,但是在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夏洛蒂有她不同凡響的獨特之處。

  夏洛蒂的作品雖在一定程度上還帶有少許男權文化的印記,但這些作品的發表是英國女性文學史上具有深刻意義的里程碑之一。夏洛蒂開創了英國女性文學的先河,為后輩女性作家開辟了創作道路,也為后世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創造了彌足珍貴的文學財富。

  因此,馬克思曾評價包括夏洛蒂在內的“輝煌一派”:“他們以明白曉暢和令人感動的描寫向全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比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作的還要多。”可見,夏洛蒂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對當時社會影響的巨大,具有非同凡響的社會價值。

  2.女性的代表

  夏洛蒂的一生始終在思考女性問題,西方不少批評家也評價夏洛蒂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思想先驅。她創作的四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諸如簡·愛、謝利、卡羅琳、露西這樣的女性人物,她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包含著高度的思想內容和豐富的社會內涵,她們體現的是對傳統社會制度的不滿,對新時代的渴求與向往。

  夏洛蒂透過親切感人的筆調,全身心地創作著新一代的女性形象,并以第一人稱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敘述她們的理想、友誼和愛情,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她們真切的感情。

  英國女作家弗·伍爾芙在評論夏洛蒂的創作時說,“作者控制住我們,強迫我們沿著她的道路走去,使我們看見她所看到的,她一刻也不離開我們,或者讓我們忘記她。終于我們就徹底沉浸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才華、激情和憤慨中。”

  作者通過這些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形象,讓女性了解自身的處境,也讓傳統婦女意識到,她們需要的是自由。她們必須團結一致掙脫男權社會的枷鎖,逃離束縛,通過自己的努力謀生,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依賴于丈夫,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和平等,才能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才能最終贏得社會的尊重。對于愛情要拿出自己的純真和勇敢,努力追求個人的幸福。真正的愛情不應以財產、外貌和權勢為評判標準,而是應該以精神平等、物質獨立為基礎。只有男女雙方彼此相愛卻又各自保持獨立,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五、結語

  夏洛蒂是一位具有強烈女性意識的偉大作家。她與眾不同的性格、凄慘的命運、以及生活的充滿矛盾的時代,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她形成獨立的新女性意識。她借助小說中的新女性形象,表現了女性意識獨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夏洛蒂塑造了一批像簡·愛、謝利這樣的反叛女性為婦女解放樹立了榜樣,希望更多的傳統女性能受到啟發,喚醒女性內心的覺醒意識。她也通過對傳統婦女這些時代的犧牲者進行描述,真實地再現婦女的悲慘處境,直接向社會呼吁女權。

  作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向男權為中心的傳統社會發出了挑戰,對夏洛蒂來說,她手中的筆不僅是她發出呼喊的號角,更是她與傳統社會抗爭的武器。她的女性意識對后世不斷探索女性問題及婦女解放產生了獨特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曹庸譯:《謝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

  [2][英]夏洛蒂·勃朗特著,吳鈞陶、西海譯:《維萊特》,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

  [3][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祝慶英譯:《簡·愛》,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

  [4][英]夏洛蒂·勃朗特著,劉云波譯:《教師》,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

  [5][英]簡·奧尼爾著,葉婉華譯:《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們的生平、時代與作品》,海南出版社,2004年。

  [6]張耘:《荒原上短暫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傳》,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7]吳少平:《一個真實的夏洛蒂·勃朗特》,東方出版社,2007年。

  [8]楊靜遠:《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9]李維屏、宋建福:《英國女性小說史》,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錢青:《英國19世紀文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11]王捷:《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女性形象》,《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

  [12]吳曉春:《苦含情, 遣誰聽?--夏洛蒂·勃朗特與<維萊特>》,《湖南輕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第3期。

  [13]劉艷:《揭開瘋女人的面紗--論<簡·愛>中瘋女人形象的意義》,《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14]楊紅霞:《再談露西·斯諾和她的女性同伴--淺評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維萊特>》,《廣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15]劉國鴻:《從<教師>到<維萊特>:夏洛蒂女性自我實現的探求》,《文史月刊》,2012年第8期。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日韩黄片一区免费视频,中文乱码字幕无线观看,国语91自愉自愉自产,国产成人a无码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