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每年有多少學生參加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總有一些學生因為博士學位論文的問題“倒”在了最后一個環節:或撰寫沒有完成,或論文質量不高,或“查重”出了問題,或引文不夠規范,導致雖然經過了三年的博士階段的學習,但最終還是沒有得以“圓滿”。
用三年時間去研究一個問題,并撰寫一份10萬字以上的博士學位論文(根據國家學位條例有關規定是這樣的,但實際上不同學校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文科論文都要求在15萬字左右,有的學校要求20萬字左右),時間說短,其實也挺長,因為絕大多數博士生都順利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但是時間說長,其實也很短,因為總有人不能按時完成。
回顧自己在南開大學師從沈師立巖先生攻讀文藝學博士學位三年的經歷,個人覺得文科博士學位論文撰寫要有“五個意識”:
一、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可能大家都知道,甚至有的碩士研究生都整天掛在嘴上。但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多人就忘記了,洋洋灑灑數萬字,等到答辯老師問你“寫的是什么?要表達什么內容”兩個問題的時候,有很多博士研究生突然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雖然有的人也可以張口就說自己寫的是什么,要表達什么,但當答辯老師繼續問“那你看看你自己寫的是不是你要表達的內容”時,有很多博士生就傻了眼了:或者所寫內容確實不是所要表達的內容,或者干脆就是“言非心聲”。這就是所謂的沒有“問題意識”惹的禍。因此,為了避免出現此類情況,家師立巖先生告誡眾師兄弟敲下每個字、寫下每句話、完成每段話都要有“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你的學位論文寫作要有“問題”,而且還必須是“真問題”。當然,這個“真問題”還得是一個“有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的“真問題”。比如“一只蒼蠅有幾條腿?腿上有沒有刺?有幾根刺”,這些問題也是“真問題”,但研究它有沒有價值?對人類社會有沒有意義?至少從目前來看,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的,所以有些“問題”雖然是“真問題”,但是還不能成為你的研究“問題”。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即使有的問題是“真問題”,且具有“重要價值和社會意義”,但你還要考慮到這些“有重要價值和社會意義的真問題”,按照目前的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你能不能研究?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肯定是“真問題”,而且它還是國家重大項目的“真問題”,但僅憑你的“一己之力”,能研究嗎?
因此,“問題意識”并不是一句空話,除了要求它是“真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和社會意義”的“真問題”和“憑借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結構能夠研究”的“真問題”之外,還要求寫作者有第四個方面——“問題分解意識”,那就是把已經確定的“真問題”進行分解,把自己要研究的“核心問題”分解為3~4個“大問題”(一般來說,3~4個“大問題”對于一篇博士學位論文來說已經足夠了,有的要求嚴謹的老師甚至強調說一篇博士學位論文能夠解決1個“大問題”就夠了),進而將3~4個“大問題”繼續分解,分解成“章節”,逐漸形成了8~10個“小問題”遍布博士學位論文全篇。當然,如果一旦出現“問題”難以分解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重新考慮該問題的“成色”了,或許是你思考不夠成熟,或許是此問題難以駕馭,或許就是該問題分量不足以支撐一篇博士學位論文的內容。
因此,“問題意識”是博士論文寫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當前博士學位論文撰寫中大多數博士生所缺少的內容。也只有這樣,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才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現上文所述的“言非心聲”、“答非所問”或者說“下筆千言不知所云”的情況。
二、歷史意識
有了“真問題”之后,在沒有分解“真問題”之前還要做一個準備工作,那就是要樹立“歷史意識”,也即要考慮你預備研究的這個“真問題”的“歷史”:第一,前人有沒有研究過?第二,前人如果研究過,目前學界研究進展怎么樣?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何?存在不存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學術盲點”?第三,如果前人沒有研究過,該“問題”的學術歷史脈絡如何?能不能很快把握該“問題”的學術歷史脈絡?
這些問題看似不重要,所以很多人在寫作之前忽略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但一旦忽略就會導致寫作時發生以下情況:其一是出現“寫不下去”的困境;其二由于事先沒有考慮好該“問題”的學術歷史和前期研究狀況,結果是有很多人一邊寫一邊看“材料”(包括原始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最后導致寫了3~5萬字的“內容”之后才突然發現“前人之述備矣”!這不僅浪費了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寶貴時間,而且還做了無用功。
因此,通過對該“問題”“歷史意識”的考慮,我們不僅可以避免論文寫作中浪費時間,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檢測預備研究的“真問題”到底是不是“真的”?因為有的“真問題”雖然也有“重要價值和社會意義”,但是你會在不斷掌握研究材料熟悉研究材料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具有重要價值和社會意義”的“真問題”也屬于“前人之述備矣”的問題,那么它就不應該屬于你自己的“真問題”,而是應該摒棄的“假問題”。
所以,“歷史意識”看似簡單——有很多人只是將其當作“研究綜述”中考慮的簡單問題,但是卻一點也不簡單,因為它是進入“正式書寫”階段的關鍵。
三、讀者意識
進入“正式書寫”階段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就是“讀者意識”。當前人文社科類學術研究,遭受詬病比較多,不管是所謂“名詞滿天飛”的西方學術話語霸權壟斷,還是到處“引經據典”的“觀點崇拜”現象滋生,在家師立巖先生看來,都是學術研究“浮躁的、盲目的、非理性的”心態之下,研究者本人“讀者意識”缺失、缺位造成。
因此,我在南開大學就學三年,家師時時不忘耳提面命“讀者意識”。
所謂“讀者意識”,就是說在寫作學位論文的過程中,要始終做到“心中有讀者”、“書寫為讀者”,因為我們任何寫作都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尤其是科研論文,作為社會不斷向前的推動力之一,寫出來的論文必須有人看才會產生價值,才會產生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撰寫過程中首先要想到“讀者”。家師立巖先生經常用黃宗羲的一段話來教導我們。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發凡》中講述他編寫此書的原則時,曾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茍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是編分別宗旨,如燈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盤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此段話除了告誡我們寫論文要有“宗旨”(也即“問題意識”)的同時,還意在言明心中必須有“讀者”,否則,你寫出來的論文,讓別人看了就會產生一種“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的感覺,故而墜入云里霧里、不知所言的迷糊狀態,一旦產生這種結果,那也就意味著整個學位論文寫作失去了存在價值。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能做到“心中有讀者”,不能做到盡可能用簡潔、平實、通俗的語言來表述論文形成文字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要么你對寫作內容沒有吃透,要么你對論文主旨沒有完全掌握。
四、規范意識
進入“正式書寫”階段除了要做到“心中有讀者”之外,還有時刻不忘“規范意識”。
所謂“規范意識”,就是現代學術寫作的基本規范,尤其是現代學術研究把“參考文獻”和“引文資料”作為評判學術研究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之后,現代學術寫作的基本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家師告誡我們,樹立“規范意識”,要做到三點:第一,直接引用材料要找出其最原始出處,切忌大段長篇引用;第二,直接引用他人觀點,不管是“直引”(直接引用),還是“轉引”(用自己的話表述原文作者觀點),都要標注作者觀點原文出處,切忌“偷梁換柱”、“瞞天過海”,竊為己有;第三,謹慎引用“轉引資料”,“轉引資料”如偷渡客,身份真假難辨,不足為據。
五、管理意識
除了以上“問題意識”、“歷史意識”、“讀者意識”、“規范意識”之外,家師還教導我們要有“管理意識”,因為“問題分解”需要長時間的問題思索,“歷史意識”需要長時間的史料鉤沉,“讀者意識”需要處處打磨推敲,“規范意識”又需時時刻刻警惕,所以“管理意識”首先是時間管理。從博士論文選題到開題,留給博士論文寫作的時間已經不多,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2年,大多數情況下為1年或1年半時間,利用300余天或近500天的時間去完成以上任務和10~15萬字的文稿撰寫工作,絕不是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簡易勞動,因此,每一個博士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自己時間的合理規劃。
其次,深層次的“管理意識”,還要涉及論文“謀篇”的管理。“謀篇管理”有“兩個忌諱”要記牢。第一,切忌在成文過程中出現“熟悉的地方”、“吃透的地方”多寫、寫多,“不熟悉的地方”、“把握不準的地方”略寫、不寫。從研究價值來看,“不熟悉的地方”、“把握不準的地方”往往是該論文研究的學術創新點,而從學位論文答辯來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把握不準的地方”經常是答辯委員提出批評和質疑的重點,而且很容易因“略寫、不寫”而成為整個博士學位論文的“硬傷”。第二,切忌論文章節安排的“臃腫拖沓、頭重腳輕、戛然而止”。臃腫拖沓就是有的章分四節五節,而有的篇章卻僅僅只有一節;有的節分六七個目,有的節卻只有兩個目、一頁紙正反兩面的分量;這就給人一種“臃腫”之感。同時有的人寫作過程中為了追求人為的“前后銜接”的連貫之感,會在每一篇章每一小節的開頭“總結”上一章上一節的內容,如果再習慣于在每一章的最后做一個“小結”的話,那么這樣一不小心就形成了內容的“拖沓重復”。“頭重腳輕”也是這樣,博士學位論文一般第一章是“研究綜述”,第二章是“提出問題”,有的人就會出現第一章、第二章寫得特別多,內容特別豐富,而到了后面幾章卻是越“寫”越簡單,越“論”越膚淺。“戛然而止”則表現為博士學位論文寫完了,“讀者”也讀完了,但“答辯委員”總感覺你還有“小問題”(指前文分解出來的“問題”)沒有說完、沒有說清楚,怎么就停止了、“沒了”呢?因此,雖然“四平八穩”是一個保守的貶義詞,但我們在論文的“謀篇管理”上,還是要求每一位論文書寫者努力做到“四平八穩”,章節目的分配上盡可能做到勻稱有度、合情合理。
如今我已畢業有年,常常有師弟前來咨詢博士學位論文寫作問題,也常常想起家師立巖先生的“醍醐灌頂”之教,于是就寫成了以上的文字,蘄希后學弟子們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