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著閱讀對學生的視界開拓、靈魂滋養、語文核心素養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的名著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缺乏整體觀照意識、精神對話隔而不通、教學趨于功利而遠離審美等問題。為此,化用老莊美學思想中的“天全”“會通”“質真”思想,不失為一種思維路徑,即注意整體思想意蘊以及言語人格的體悟,成就閱讀的“天全之美”;注重不同主體間的生命融合,淵深審美積累;注重質真若渝,關注文本篇性,為自我的言語表現蓄勢蓄能。
關鍵詞:老莊美學;名著閱讀;整體觀照;會通物我;言語表現與創造;
當下中學語文教育中名著閱讀已日益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由于現實的功利主義作祟,名著閱讀常被考點、考題所取代,偶有閱讀也是較為碎片化,缺乏整體觀照的意識;同時,中學生普遍缺乏與名著中的人物進行生命融合的意識,隔而不通;缺乏對審美、言語表現與創造匠心的關注,甚至更為嚴重。要突破上述閱讀教學窘境,化用老莊美學思想中的“天全”“會通”“質真”思想,不失為一種新的教學路徑。
一、全:大制不割———整體觀照
老莊的“天全”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大制不割”“混沌之美”的闡述上。“大制不割”語出《道德經》第28章:“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1]54-55大制不割,意即最大的“制”就是不可分割的“制”。老子格外重視“天全之美”,認為這是不可分割、渾然一體的“大美”“大全”。因此老子說“大制不割”,莊子則在此基礎上提倡“混沌之美”!肚f子·應帝王》中,莊子講述了一個關于“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認為混沌是“一”,一旦被打破,結局就是死亡;煦缰赖墓适轮刑N含了“混沌之美”,也即“天全之美”。當下中學名著閱讀教學缺乏整體觀照意識,導致很難看到教學中的“天全之美”“混沌之美”。學校將名著閱讀教學劃分為一節節導讀課、閱讀課、鑒賞課,看似科學,實則是一種有傷“天全之美”“混沌之美”的分割。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名著整體思想意蘊的把握,對作品中言語人格、言語情趣的整體把握,更是闕如。
那么,如何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滲透“天全之美”的思想呢?首先,教師不應把名著閱讀教學囿于名著中或閱讀課上,而應向外延展,在整體的闡釋語境中去分析文本,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天全”!度龂萘x》在刻畫周瑜時,為了使“尊劉”思想一以貫之,作者有意將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失敗者,這是文學的無奈。但在各家詩詞中,卻能結識另一個周瑜:蘇軾寫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范成大寫周瑜“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戴復古寫周瑜“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如果將這些內容引入名著閱讀,或許更能實現周瑜形象分析的“完型”,使思維發展與提升落到實處,教學因而更具“大全”之韻味,而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次,教師應基于文學史、作家創作史,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名著,同時根據相同母題將不同的名著聯系起來。中學生沒有系統地接觸過文學史方面的知識,因此名著對他們而言只是一本本孤立的文學作品,他們并不會主動地把這些作品放到某個時代的文學史中去考量,也很難聯系作家的創作史解讀文本。所以中學生對于名著作品的把握是較為淺顯的,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為學生補充這些基礎的背景知識,如此才能夠幫助學生在認識的層面上向更深處邁進。余黨緒老師曾提出“三題定位”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路徑:“母題”確定閱讀的視角與理解的范疇;“議題”確定課程內容及其框架;“問題”則是開展思辨讀寫的抓手[2]。使用同一個母題將不同的名著串聯到一起,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及人物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一種“大制不割”的思維模式。另外,教師還應結合作家創作的歷史語境、價值追求,引導學生把握名著文字背后的言語情趣、言語人格,特別是在與作者言語人格“神交”的過程中,逐漸從懵懂走向清晰、堅定,從言語人生走向詩意人生[3]。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體觀照的視角上的,都是以“大制不割”為指導方針從而促成的“天全之美”。
二、通:會通物我———打破隔膜
當學生建立起“大制不割”的整體觀照意識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打破“隔而不通”的閱讀窘境,引領他們將自我的生命體驗完全地融入書本,進行主體間的生命會通。“會通”思想在《莊子·秋水》中的莊惠之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莊子和惠子的這段著名辯論帶來了“濠濮間想”這一重要的藝術境界,更重要的是生發了“會通物我”的思想;葑“子非魚”的觀點是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之上的,而莊子對游魚之樂的闡發,則是建立在一種“會通萬物”的思維基礎之上的。打破“我”與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為“一”;包括莊子反復強調的“天地與我并生”“磅礴乎以萬物以為一”,這便是“會通物我”,也可以說是“會通我他”。
無法會通,是如今中學生閱讀名著時最大的困境之一。更多的學生把名著閱讀當成一項任務,這便把名著推到了對立面,“我—他”關系由此產生,這自然無法進行精神對話,閱讀賦能也較難產生。試想,林黛玉、歐也妮、圣地亞哥等,這些都是隔膜的人物,與學生精神生命毫無關系,如此,閱讀還能成為精神享受嗎?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首先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名著中人物進行精神對話,完成生命融合。比如,鼓勵學生選一個喜歡的角色,以他(她)的視角來摸索整本書的故事線,探索他(她)的一生,完成主體間的生命融合。當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和更為貼近的情感去接觸名著中的人事時,就自然而然地跟著主人公經歷了悲歡離合的一生,步入共情之境。如要求學生整理出《紅樓夢》中所有關于王熙鳳的情節,并從這些情節(即王熙鳳的一生)中窺探“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興衰變遷和小說的整體意蘊。在此過程中,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沉醉進去,漸漸如莊生夢蝶一般,分不清哪個是王熙鳳,哪個是自己。其次,對作者的言語創造匠心,教師也應引導學生會通。就像夏丏尊、葉圣陶強調的那樣:“常把我自己放入所讀的文章中去,兩相比較。一壁讀一壁在心中自問:‘如果叫我來寫將怎樣?’對于句中的一個字這樣問,對于一句的構造和說法這樣問,對于句與句的關系這樣問,對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這樣問。經過這樣自問,文章的好壞就顯出來了。”[4]這樣,學生閱讀名著,不僅可以在“寫什么”視角下與文本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生命發生會通,而且可以在“怎么寫”視角下與作者言語生命發生會通。如此一來,語文的體性便得以堅守,不會出現將名著閱讀課上成思品課的跑偏現象了。另外,教師還應創造機會讓學生言說、分享,以實現學生、教師、作者、文本中人物等不同主體間的精神對話。言說,因為有語境、對象的內在約束,會促使學生更加深度的生命融合與會通,這樣言說才會更有個性的魅力,而這反過來又會深化主體間的生命會通。當學生能夠以會通物我、會通我他的視角去認識名著閱讀,自覺與人物共情并達到生命的融合時,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一條審美的道路。在審美的境界里,萬物各張其性、各任其新,即使是人人所見之物、時時熟悉之境,也能以故出新[5]。將“大制不割”結合“會通物我”,進而會通我他,這是審美的必然,語文教學應該順應這種必然。
三、樸:質真若渝———聚焦審美
整體觀照、生命融合,均需在語文學的視域下真誠對話,以實現科學與審美、熟悉與陌生、共識與獨識的統一。這方面,老莊“質真若渝”的思想依然有豐富的啟示意義。“質真若渝”語出老子《道德經》第41章[1]82。根據陳鼓應先生所著的《老子注譯及評介》,可將其解釋為“質樸而純真好似混濁的樣子”[6]。若用兩個字來概括,便是“樸”與“真”。“樸”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在《道德經》中共出現8次,如“見素抱樸,少似寡欲”(第19章),“樸散則為器”(第28章)。“真”,在一定意義上其實是對“樸”的補充,兩者同根同源!兜赖陆洝分,“真”共出現三次:“其精甚真”(第21章)、“質真若渝”(第41章)及“其德乃真”(第54章)。莊子進一步發展了老子提出的“樸”與“真”思想。在《秋水》中,莊子借助比喻說明了人的情性在于“樸”與“真”:“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7]同時提出了“返真”這個概念[8]。老莊思想中的“樸”與“真”,適用于各種范疇,比如物件的外貌、人的性情、事件的發展等,認為天地萬物都應該遵循“質真若渝”的原則。這一美學理念跨越千年,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適用,為我們的名著閱讀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發。
當下中學名著閱讀教學,往往應試的目的性較為分明,偏離審美化傾向,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教師給學生提供名著的情節梗概、人物性格、藝術手法、主題意蘊,并從重點篇目中出模擬題,要求學生背誦,在考試時依葫蘆畫瓢。誠然,這種方法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班級整體成績,但其背后卻埋伏著一個長期的、致命的隱患———膚淺把握,只為功利,無論閱讀還是答題或寫作,均套路作答、要點作答,甚至虛假作答、空洞作答。這個致命的隱患帶來的災難是不可估量的,學生將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應有的判斷力、鑒賞力和想象力,從而漸漸失去審美能力[9],致用、致美、致在渾然統一的境界,將成為語文教育永遠的烏托邦。
破解這種無奈與尷尬局面,可以將“質真若渝”的思想融入名著閱讀教學。鼓勵學生回歸名著本身,聚焦審美,關注篇性的揭秘,素讀、真讀、深讀,真誠思考和對話,真誠評價,修辭立誠。比如閱讀《紅樓夢》,有學生質疑:林黛玉流淚似乎并不像第一回故事中說的那樣是“還”淚,倒像是給賈寶玉平添了很多麻煩,為什么?深圳的張安群老師在教學中趁勢將之轉化為整本書閱讀的選題,進行專題探究,就很能體現“質真若渝”的思想,以及“順勢而化”的思維智慧,順“心”之天,以致其性。當然,有條件、有余力的教師,還可以順勢引領學生走向言語表現和創造,進一步激活所讀,同時牧養修辭立其誠的品格。從審美感悟走向言語創造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事實上,言語創造過程也是一種審美的發現、審美的超越[10],是創造主體在鏈接世界的過程中更進一步訴說美的過程。因此,從審美感悟走向言語創造,是“審美—創造—審美”不斷循環往復而又上升的過程。這是一個理想的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也是從“占有式學習”走向“存在式學習”的必由之路。
總之,在中學名著閱讀教學中,將老莊美學中的“大制不割”“會通物我”“質真若渝”思想引入時,要做到有機融合,靈活化用,以實現真正的生命會通,為言語生命蓄勢蓄能。如此,名著閱讀教學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創生全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孫雍長老子注譯[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2]翟志峰.余黨緒:引領“思辨讀寫”踐行核心素養培育[J]..上海教育, 2021,(36):62-66.
[3]潘新和,鄭秉成言語生命動力學寫作教學法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04):4-8.
[4]夏馬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97.
[5]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
[6]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 1984:230.
[7]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589.
[8]毛毓松.老子美學的特征--樸與真[J]廣 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4):10-17.
[9]劉旭光審美能力的構成[J].文學評論2019,(05):71-79.
[10]駱小所.論藝術語言的創造過程是一種審 美發現[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1-4.